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 政治宗主:日本政府主导时期的日本形象书写(1895-1945) | 第16-27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16-19页 |
· 殖民体系的建立 | 第16页 |
· 日本文化的岛内扩张 | 第16-17页 |
· 日本影人主导的电影活动 | 第17-18页 |
· 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 | 第18-19页 |
· 日本形象的书写 | 第19-24页 |
· 殖民“成果”的展示 | 第19-20页 |
· 皇民“模范”的宣扬 | 第20-22页 |
· 殖民“真相”的美化 | 第22-24页 |
· 殖民时期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影响 | 第24-27页 |
· 电影创作模式的形成 | 第24-25页 |
· 电影文化倾向的定型 | 第25-26页 |
· 两岸电影认同的弱化 | 第26-27页 |
2 权力符号:台湾“光复”初期的日本形象书写(1945-1965) | 第27-38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27-30页 |
· 电影资产的收编 | 第27-28页 |
· 大陆影人的转移 | 第28-29页 |
· 两岸政治的对峙 | 第29-30页 |
·“去日本化”:战后台湾电影的日本形象书写 | 第30-34页 |
· 日本侵略者形象 | 第31-32页 |
· 日本间谍形象 | 第32-34页 |
·“去日本化”的得与失 | 第34-38页 |
· 题材与内容的单一 | 第35页 |
· 电影生产依靠外力 | 第35-38页 |
3 弱化的边缘:台湾电影黄金时期的日本形象书写(1965-1972) | 第38-48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38-42页 |
· 武侠片与功夫片兴起 | 第39-40页 |
· 健康写实主义的出现 | 第40-41页 |
· 乡土电影的应运而生 | 第41-42页 |
· 日本形象的书写 | 第42-45页 |
· 展现殖民经验的日本形象 | 第43-44页 |
· 衬托英雄人物的日本形象 | 第44-45页 |
· 日本形象边缘化:台湾本土电影的契机 | 第45-48页 |
· 电影题材的丰富 | 第46页 |
· 本土形象的崛起 | 第46-48页 |
4 情绪宣泄:台日“断交”时期的日本形象书写(1972-1983) | 第48-59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48-52页 |
· 台日“断交” | 第49-50页 |
· 民营电影的崛起 | 第50-51页 |
· 电影制度的修订 | 第51-52页 |
· 日本形象的书写 | 第52-57页 |
· 政治抒情符号 | 第52-54页 |
· 情感记忆符号 | 第54-57页 |
· 日本形象回归与电影创作视角的改变 | 第57-59页 |
5 历史还原:台湾“新电影”之后的日本形象书写(1983-2000) | 第59-77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59-64页 |
· 台湾新电影运动 | 第60-61页 |
·“戒严令”的解除 | 第61-62页 |
·“解严”后的电影乱象 | 第62-64页 |
· 日本形象的书写 | 第64-71页 |
· 日本小人物 | 第64-68页 |
· 日式台湾人 | 第68-71页 |
· 日本形象重建对台湾电影影像风格的影响 | 第71-77页 |
· 电影艺术价值的提升与国际化 | 第71-73页 |
· 日本形象的重写 | 第73-74页 |
· 电影风格的形成 | 第74-77页 |
6 精神暧昧:新世纪以后的日本形象书写(2000-2015) | 第77-95页 |
· 日本形象书写的历史语境 | 第77-82页 |
· 电影商业化的建立 | 第78-79页 |
· 台日关系的重建 | 第79-81页 |
· 历史的反思与本土化的书写 | 第81-82页 |
· 日本形象的书写 | 第82-91页 |
·“暧昧化”的日本形象 | 第83-86页 |
·“抒情化”的日本形象 | 第86-91页 |
· 日本形象的重塑与电影的“台湾意识” | 第91-95页 |
·“成长主题”与“台湾意识” | 第91-93页 |
· 被怀念的日本与被遗忘的中国 | 第93-95页 |
7 结语:回答一个题 | 第95-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
附录一 | 第101-102页 |
附录二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