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引言 | 第9-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道德 | 第10页 | · 道德教育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18-24页 | (一) 传统佛教教育阶段(1238年-1868年) | 第18-19页 | (二) 学校教育萌芽阶段(1868年-1932年) | 第19-20页 | (三) 教育规划发展阶段(1932年-1998年) | 第20-21页 | (四) 国家教育改革阶段(1998年至今) | 第21-24页 | 三、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 | 第24-36页 | (一) 整体概况 | 第24-26页 | · 忠君意识教育 | 第24-25页 | · 公民意识教育 | 第25-26页 | · 宗教意识教育 | 第26页 | (二) 小学教育阶段 | 第26-29页 | · 教育目标 | 第26-27页 | · 教育内容 | 第27-28页 | · 课程设置 | 第28-29页 | (三)中学教育阶段 | 第29-31页 | · 教育目标 | 第29页 | · 教育内容 | 第29页 | · 课程设置 | 第29-31页 | (四)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估 | 第31-34页 | ·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31-32页 | ·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32-33页 | ·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估 | 第33-34页 | (五) 泰国中小学的师资培养 | 第34-36页 | 四、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问题、发展方向 | 第36-42页 | (一)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 第36-39页 | · 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 第36页 | · 执行严厉的奖惩制度 | 第36-37页 | · 重视多样的社会活动 | 第37页 | · 创建现代的德育模式 | 第37-38页 | · 重视适当的体育锻炼 | 第38-39页 | (二)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39-40页 | · 德育目标单一,内容保守 | 第39页 | · 德育方法简单,环境复杂 | 第39-40页 | · 德育机会不均,师资缺乏 | 第40页 | (三)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 第40-42页 | · 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 第40页 | · 强化教师的道德知识培训 | 第40-41页 | · 加强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 | 第41页 | · 密切家庭和社会的合作 | 第41-42页 | 五、思考与启示 | 第42-46页 | (一) 加大国家对学校德育的支持力度 | 第42-43页 | (二)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43页 | (三) 兼收并蓄东西方德育的精髓 | 第43-44页 | (四) 遵循道德教育发展规律 | 第44页 | (五) 通过多角度进行伦理渗透 | 第44-45页 | (六) 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