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制用工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案例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劳务派遣概述 | 第10-15页 | · 劳务派遣的含义 | 第10页 | · 劳务派遣的本质特征 | 第10-11页 | · 劳务派遣的种类 | 第11-12页 | · 雇佣型派遣 | 第11页 | · 登记型派遣 | 第11页 | · 减员派遣 | 第11页 | · 试用派遣 | 第11-12页 | · 实习派遣、见习派遣、培训派遣 | 第12页 | · 劳务派遣的运作模式 | 第12-13页 | · 劳务派遣三方主体的法律关系 | 第13页 | · 劳务派遣用工与传统用工的比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劳务派遣在我国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5-24页 | · 劳务派遣在我国产生的背景 | 第15页 | · 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 第15-17页 | · 派遣制用工的优劣势分析 | 第17-24页 | · 派遣制用工的优势分析 | 第17-19页 | ·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 第18页 | · 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 第18页 | · 转移用工风险 | 第18-19页 | · 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 第19页 | · 派遣制用工的劣势分析 | 第19-24页 | · 劳务派遣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 | 第19-20页 | · 规避法律,用工单位非法派遣问题突出 | 第20-21页 | · 劳务派遣机构管理混乱 | 第21页 | · 同工不同酬 | 第21-22页 | · 雇主责任不明 | 第22页 | · 派遣制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 | 第22-24页 | 第三章 A公司派遣制用工调研 | 第24-44页 | · 企业背景 | 第24-25页 | · 企业派遣制员工的现状 | 第25-30页 | · 企业派遣制员工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 第30-39页 | · 企业派遣制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及结果 | 第30-35页 | · 企业派遣制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 派遣制用工关键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 关键问题总结 | 第39-42页 | ·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劳务派遣制用工的改革建议 | 第44-56页 | · 派遣制员工的心理契约分析 | 第44-47页 | · 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内涵 | 第44-45页 | · 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类型 | 第45-46页 | · 不同派遣期限的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 | 第45页 | · 不同职位层次的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 | 第45-46页 | · 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特征 | 第46-47页 | · 心理契约具有"双雇主"责任倾向 | 第46页 | · 派遣制员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心理纽带缺乏稳固性 | 第46页 | · 具有较强的心理防范意识 | 第46页 | · 以工作业绩换取就业能力的心理契约观 | 第46-47页 | · 心理契约的不稳定性 | 第47页 | · 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改革建议 | 第47-51页 | · 缩小薪酬待遇之间的差距 | 第47-48页 | · 对派遣制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 | 第48-49页 | · 多元化的激励方法和措施 | 第49-50页 | · 提升派遣制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第50-51页 | · 劳务派遣机构的改革建议 | 第51-52页 | · 实施劳务派遣机构优胜劣汰机制 | 第51-52页 | · 对派遣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督 | 第52页 | · 法律与监管机构的改革建议 | 第52-56页 | · 加强立法,严格界定劳务派遣用工在企业中的使用范围 | 第52-53页 | · 实行劳务派遣许可审批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 第53-54页 | · 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工会组织的作用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附录Ⅰ 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