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剩余污泥的产生与危害 | 第10页 |
1.2 剩余污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 | 第10页 |
1.2.2 剩余污泥好氧堆肥 | 第10-11页 |
1.2.3 剩余污泥碳化 | 第11页 |
1.2.4 剩余污泥蛋白质回收 | 第11-12页 |
1.2.5 其他资源化技术 | 第12页 |
1.3 剩余污泥水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热酸水解法 | 第12页 |
1.3.2 热碱水解法 | 第12页 |
1.3.3 酶解法 | 第12-13页 |
1.3.4 其他方法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蛋白质回收的剩余污泥热酸水解技术研究 | 第15-22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2.2.3 剩余污泥来源 | 第16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16页 |
2.2.5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16-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2.3.1 体系p H值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18页 |
2.3.2 反应温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3 水解时间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4 污泥浓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0页 |
2.3.5 最佳热酸水解条件下剩余污泥蛋白质的去向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蛋白质回收的剩余污泥热碱水解技术研究 | 第22-27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3.2.3 剩余污泥来源 | 第22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3.2.5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1 体系p H值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3页 |
3.3.2 反应温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3 水解时间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4 污泥浓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基于蛋白质回收的剩余污泥酶解技术研究 | 第27-35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4.2.3 剩余污泥和酶制剂来源 | 第27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4.2.5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4.3.1 酶制剂种类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4.3.2 酶制剂联合热碱水解法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4.3.3 复合酶配比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4.3.4 复合酶投加量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4.3.5 水解时间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6 污泥浓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溶出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热碱水解过程中剩余污泥蛋白质的转化规律研究 | 第35-50页 |
5.1 引言 | 第3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5.2.5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3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9页 |
5.3.1 污泥蛋白质和多糖标准品在热碱水解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 第36-41页 |
5.3.2 热碱水解温度对剩余污泥蛋白质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5.3.3 热碱水解过程中剩余污泥蛋白质的动态转化规律 | 第42-47页 |
5.3.4 热碱水解过程中剩余污泥蛋白质的归趋 | 第47-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