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水中Pb~(2+)、Cu~(2+)、Cd~(2+)重金属污染来源、现状及危害 | 第13-14页 |
1.3 传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 第14-18页 |
1.3.1 离子交换法 | 第14-15页 |
1.3.2 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1.3.3 电解法 | 第16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3.5 生物法 | 第16-17页 |
1.3.6 吸附法 | 第17-18页 |
1.4 零价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4.1 纳米零价铁材料的优势与缺陷 | 第18-19页 |
1.4.2 纳米零价铁材料的制备 | 第19-20页 |
1.4.3 改性纳米零价铁的方法 | 第20-22页 |
1.5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1 生物炭的简介 | 第22页 |
1.5.2 生物炭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 海藻酸钠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6.1 海藻酸钠简介 | 第23页 |
1.6.2 海藻酸钠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7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7.1 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7.2 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1.8 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于纳米零价铁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7-37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主要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2.2.1 碳热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生物炭的原理 | 第28-29页 |
2.2.2 碳热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生物炭 | 第29页 |
2.2.3 海藻酸钠小球及海藻酸钠/纳米零价铁生物炭小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0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0页 |
2.3.3 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0-31页 |
2.4 材料的表征 | 第31-35页 |
2.4.1 材料外观形貌分析 | 第31页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1-33页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3-34页 |
2.4.4 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纳米零价铁生物炭对水中Pb~(2+)、Cu~(2+)和Cd~(2+)的吸附研究 | 第37-47页 |
3.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2 吸附实验 | 第38-39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2.1 ICP-OES测试工作及条件 | 第39页 |
3.2.2 测定元素谱线的选择及线性方程 | 第39页 |
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3.3.1 吸附量和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0页 |
3.3.3 等温吸附模型 | 第4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4.1 pH对溶液吸附结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2 时间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42-43页 |
3.4.3 初始浓度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及等温线研究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SA和 SA/B-nZVI小球对水中Pb~(2+)、Cu~(2+)、Cd~(2+)的吸附研究 | 第47-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7-4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4.3.1 吸附量和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49页 |
4.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9页 |
4.3.3 等温吸附模型 | 第49页 |
4.3.4 吸附热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4.4.1 吸附材料添加量对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2 pH对溶液吸附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3 时间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52-53页 |
4.4.4 初始浓度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及等温线研究 | 第53-56页 |
4.4.5 温度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及热力学研究 | 第56-59页 |
4.4.6 竞争吸附 | 第59-60页 |
4.4.7 SA/B-nZVI小球的重复利用研究 | 第60页 |
4.4.8 SA/B-nZVI小球的可能吸附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4.4.9 与其他相关吸附剂的比较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SA/B-nZVI小球在模拟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 第63-68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5.1.1 试验装置 | 第63-64页 |
5.1.2 试验方案 | 第6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2.1 B-nZVI对模拟人工湿地中Pb~(2+)、Cu~(2+)和Cd~(2+)的去除 | 第61-65页 |
5.2.2 SA/B-nZVI投加量对模拟人工湿地中Pb~(2+)、Cu~(2+)和Cd~(2+)的去除 | 第65-66页 |
5.2.3 SA/B-nZVI小球在模拟人工湿地中重复利用情况分析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