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探讨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现代临床研究 | 第11-25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病机概说 | 第12-13页 | 3 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功效 | 第13页 | · 枢转气机,化痰开结 | 第13页 | · 疏泄肝胆,调理脾胃 | 第13页 | 4 临床研究运用 | 第13-21页 | · 历代名家运用 | 第13-14页 | · 现代临床运用 | 第14-19页 | · 临床归类 | 第14-15页 | · 临床应用 | 第15-18页 | (1) 消化系统疾病 | 第15-16页 | (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16页 | (3) 泌尿系统 | 第16页 | (4) 神经系统疾病 | 第16-17页 | (5) 妇科疾病 | 第17-18页 | (6) 其它疾病 | 第18页 | · 证治规律 | 第18-19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19-21页 | · 镇静作用 | 第19页 | · 对记忆障碍的影响 | 第19页 | · 对小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 第19页 | · 对小鼠脑内单胺类物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对小鼠自发运动及痉挛的影响 | 第20-21页 | 5 小结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探讨 | 第25-57页 | 1 前言 | 第25-26页 |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解析 | 第26-27页 | · 药用浅析 | 第26页 | · 症状与病机解析 | 第26-27页 | · 胸胁满微结 | 第26页 | ·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 第26-27页 | · 但头汗出,心烦 | 第27页 | · 往来寒热 | 第27页 | 3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考 | 第27-31页 | 4 通过比较本汤证与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进行探讨 | 第31-34页 | · 与大柴胡汤证之比较探讨 | 第31-32页 | · 原文比较 | 第31页 | · 药物组成 | 第31页 | · 症状表现 | 第31页 | · 病机及治疗 | 第31-32页 | · 方药功效 | 第32页 | · 寒热虚实之辨 | 第32页 | · 与柴胡桂枝汤证之比较探讨 | 第32-34页 | · 原文比较 | 第32页 | · 药物组成 | 第32-33页 | · 症状表现 | 第33页 | · 病机及治疗 | 第33页 | · 方药功效 | 第33页 | · "柴胡桂枝汤"之命名涵义 | 第33-34页 | 5 通过比较寒热并用方进行探讨 | 第34-37页 | · 寒热错杂证概说 | 第34页 | · 寒热错杂证之辨证与治疗 | 第34-35页 | · 辨证 | 第34-35页 | · 治疗 | 第35页 | (1) 上热下寒证之虚实夹杂证--以清上温下为治疗原则 | 第35页 | (2) 表寒里热证,其治疗原则为外解风寒、内清里热 | 第35页 | (3) 表热里寒证,治宜温阳祛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 第35页 | · 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寒热 | 第35-37页 | · 组成--偏半表半里之寒证 | 第35-36页 | · 病位--呈上热下寒证 | 第36-37页 | 6 方药探讨 | 第37-41页 | · 柴胡、黄芩 | 第37-38页 | · 柴胡 | 第37页 | · 黄芩 | 第37-38页 | · 桂枝、干姜、甘草 | 第38-40页 | · 桂枝 | 第38-39页 | · 干姜 | 第39页 | · 甘草 | 第39-40页 | · 栝楼根、牡蛎 | 第40-41页 | · 栝楼根 | 第40页 | · 牡蛎 | 第40-41页 | 7 医家验案举隅 | 第41-45页 | · 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 第41页 | · 咳嗽 | 第41-42页 | · 眩晕 | 第42页 | · 胃脘疼痛 | 第42-43页 | · 糖尿病 | 第43页 | · 心悸(室性早搏) | 第43-44页 | · 淋病(前列腺炎) | 第44页 | · 胆结石 | 第44-45页 | · 肝硬化腹水 | 第45页 | 8 个人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之临床疗效观察 | 第45-53页 | 病例一:胃肠机能之疾患 | 第45-47页 | 病例二:睡眠障碍 | 第47-48页 | 病例三:月经异常 | 第48-49页 | 病例四:哮喘病 | 第49-51页 | 病例五:乙型肝炎 | 第51-53页 | 9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