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绪论 | 第6-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8-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8-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4页 | 1.3 写作思路与结构 | 第14-15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2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7-19页 | 2.1.1 基础设施 | 第17页 | 2.1.2 PPP模式 | 第17-18页 | 2.1.3 政府监管 | 第18-19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合作治理理论 | 第20页 | 2.2.4 民营化理论 | 第20-21页 | 2.3 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角色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市场主体角色 | 第21页 | 2.3.2 政策供给角色 | 第21页 | 2.3.3 监管角色 | 第21-23页 | 3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1页 | 3.1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政府监管的简要历程 | 第23-24页 | 3.1.1 全面监管时期(1949-1978 年) | 第23页 | 3.1.2 规范监管时期(1978-2002 年) | 第23页 | 3.1.3 监管重构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23-24页 | 3.2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现状 | 第24-26页 | 3.2.1 监管的法律环境 | 第25页 | 3.2.2 政府监管的主体 | 第25页 | 3.2.3 政府监管的内容 | 第25-26页 | 3.3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问题 | 第26-31页 | 3.3.1 PPP项目中政府角色错位 | 第26-27页 | 3.3.2 缺少社会监管和第三方独立监管 | 第27-28页 | 3.3.3 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28-29页 | 3.3.4 缺乏科学的监管绩效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3.3.5 监管主体分散 | 第30-31页 | 4 国外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经验借鉴及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4.1 国外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4.1.1 完善的监管体制 | 第31页 | 4.1.2 健全的法律体系 | 第31-32页 | 4.1.3 独立的监管机构 | 第32-33页 | 4.1.4 重视对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 第33-34页 | 4.2 国外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34-36页 | 4.2.2 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 第36-38页 | 5 优化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政府监管的思考 | 第38-45页 | 5.1 监管环境的优化 | 第39-40页 | 5.1.1 完善顶层立法,夯实制度保障 | 第39页 | 5.1.2 加强政策支持,减小项目风险 | 第39-40页 | 5.1.3 增强契约精神,优化营商环境 | 第40页 | 5.2 监管结构的优化 | 第40-43页 | 5.2.1 设置独立监管小组,增强监管独立性 | 第40-41页 | 5.2.2 明确监管绩效评价标准,增强监管针对性 | 第41页 | 5.2.3 设置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保证全程监管 | 第41-43页 | 5.3 增强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和专业性 | 第43-45页 | 5.3.1 增强政府监管的透明度 | 第43页 | 5.3.2 积极引入社会监管,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 第43页 | 5.3.3 培育专业机构,提升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