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1 碳二选择加氢工艺技术 | 第9-15页 |
1.1.1 碳二选择加氢工艺 | 第9-10页 |
1.1.2 碳二加氢催化反应研究 | 第10-11页 |
1.1.3 乙炔加氢反应机理分析 | 第11-13页 |
1.1.4 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5-20页 |
1.2.1 纳米粒子的特性及用途 | 第15-16页 |
1.2.2 金属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 第16-20页 |
1.3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 第20-25页 |
1.3.1 反相微乳液体系 | 第20-21页 |
1.3.2 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 | 第21页 |
1.3.3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工艺 | 第21-22页 |
1.3.4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3.5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其它方法 | 第24页 |
1.3.6 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在加氢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37页 |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8-37页 |
2.2.1 微乳液体系相区研究 | 第28-30页 |
2.2.2 利用w/o 型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 | 第30-31页 |
2.2.3 催化剂性能的评价 | 第31-34页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37页 |
第3章 微乳液体系性质研究 | 第37-6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w/o 型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研究 | 第37-42页 |
3.2.1 表面活性剂不同配比对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不同油相对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微乳液体系电导行为 | 第42-48页 |
3.4.1 (Tween80 和正丙醇)与环己烷质量比例为3:7 的电导率 | 第42-43页 |
3.4.2 (Tween80 和正己醇)与环己烷质量比例为5:5 的电导率 | 第43-45页 |
3.4.3 (TX-100 和正丙醇)与环己烷质量为6:4 的电导率 | 第45-46页 |
3.4.4 (Tween80 和正丙醇)与环己烷质量比2:1 的电导率 | 第46-48页 |
3.5 微乳液体系粘度 | 第48-49页 |
3.6 微乳液结构参数理论计算 | 第49-52页 |
3.7 微乳液形成的热力学研究 | 第52-55页 |
3.8 微乳液体系表征 | 第55-59页 |
3.8.1 微乳液体系乳滴尺度的检测 | 第55-57页 |
3.8.2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57-5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利用w/o 型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60-89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载体的影响 | 第60-66页 |
4.2.1 载体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2 不同载体形状的选择 | 第61-64页 |
4.2.3 在不同的气氛下高温分解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 不同制备路线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6-75页 |
4.3.1 制备路线Ⅰ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6-70页 |
4.3.2 制备路线Ⅱ制备的Pd-Ag/A1_2O_3-Ⅱ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3 制备路线Ⅲ制备的Pd-Ag/A1_2O_3-Ⅲ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 活性组分组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5-81页 |
4.4.1 不同 Pd 含量对 Pd/A_2O_3-Ⅱ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2 不同Pd-Ag 配比对Pd-Ag/A1_2O_3 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3 添加助剂Bi 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4.4.4 Pd-Ag/A1_2O_3-Ⅱ与工业催化剂BC-H-20B 的比较 | 第80-81页 |
4.5 催化剂表征 | 第81-87页 |
4.5.1 微乳液及其制备的催化剂热分析 | 第81-83页 |
4.5.2 催化剂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83-85页 |
4.5.3 微乳液体系制备活性组分Pd 纳米粒子的电镜图 | 第85-86页 |
4.5.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86-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结论 | 第89-90页 |
5.2 技术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