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1.2.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1.2.4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18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1.3.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1.3.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概念及特征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4 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31页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模式 | 第25-28页 |
2.1.1 北京模式 | 第25-26页 |
2.1.2 上海浦东模式 | 第26-27页 |
2.1.3 湖北武汉模式 | 第27页 |
2.1.4 江苏模式 | 第27-28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2.2.1 市场化运作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2.2.2 相关规定不完善 | 第29页 |
2.2.3 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 第29-31页 |
3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析与识别 | 第31-37页 |
3.1 WBS-RBS理论 | 第31-32页 |
3.1.1 WBS—工作分解结构 | 第31页 |
3.1.2 RBS—风险分解结构 | 第31页 |
3.1.3 WBS-RBS风险识别 | 第31-32页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形成机理 | 第32-33页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 第33-35页 |
3.4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识别 | 第35-37页 |
4 基于博弈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模型建立 | 第37-45页 |
4.1 博弈论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37-38页 |
4.1.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具备博弈三要素 | 第37页 |
4.1.2 博弈论在风险分担中的可行性研究 | 第37-38页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主体 | 第38-39页 |
4.2.1 政府主体 | 第38页 |
4.2.2 企业主体 | 第38页 |
4.2.3 银行主体 | 第38-39页 |
4.2.4 评估机构 | 第39页 |
4.2.5 担保机构 | 第39页 |
4.3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风险分担主体的互动研究 | 第39-40页 |
4.4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模型建立 | 第40-45页 |
4.4.1 模型基本要素 | 第41-42页 |
4.4.2 模型假设 | 第42页 |
4.4.3 对各参与主体进行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 第42-45页 |
5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及实施路径 | 第45-55页 |
5.1 风险分担机制构建 | 第45-48页 |
5.1.1 风险分担机制概念 | 第45-46页 |
5.1.2 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 第46-48页 |
5.2 风险分担机制实施路径 | 第48-55页 |
5.2.1 政府层面 | 第48-49页 |
5.2.2 企业层面 | 第49-50页 |
5.2.3 银行层面 | 第50-51页 |
5.2.4 评估机构层面 | 第51页 |
5.2.5 担保机构层面 | 第51-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