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言 | 第8-13页 | · 本文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本文的理论意义 | 第8页 | · 本文的实践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8-11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9-10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0-11页 | · 本文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1-12页 | · 思路框架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本文的创新和难点 | 第12-13页 | 2 比较制度分析 | 第13-19页 | · 博弈论下的三种制度观 | 第13-14页 | · 博弈参与人的制度观 | 第13页 | · 博弈规则的制度观 | 第13页 | · 博弈均衡的制度观 | 第13-14页 | · 比较制度分析的制度观 | 第14页 | · 适用于解释制度的多样性和制度变迁过程的理由 | 第14-17页 | · 制度的内生性 | 第14-15页 | · 历史路径依赖 | 第15-16页 | · 制度的互补性 | 第16-17页 | · 制度的变迁 | 第17页 | · 法律和政策的作用 | 第17页 | · 比较制度分析工具 | 第17-19页 | · 制度分析的博弈论工具 | 第17-18页 | · 制度分析的委托代理理论工具 | 第18-19页 | 3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研究 | 第19-31页 | · 历史路径分析 | 第19-21页 | · 质量受权人制度实施的历史条件 | 第19-20页 | · 质量受权人制度实施的历史路径 | 第20-21页 | · 制度互补 | 第21-25页 | · 《药品管理法》及《民法通则》 | 第21-22页 | · 新版GMP | 第22-24页 | · 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管理办法 | 第24-25页 | · 驻厂监督员制度 | 第25页 | · 共有信念 | 第25-26页 | · 受权人制度的委托代理分析 | 第26-27页 | · 受权人制度委托代理关系 | 第26页 | · 受权人制度委托代理问题 | 第26-27页 | · 质量受权人制度寻租行为博弈分析 | 第27-31页 | · 受权人制度寻租行为博弈基本假设 | 第27-28页 | · 受权人制度寻租行为博弈模型 | 第28-29页 | · 受权人制度寻租行为博弈模型均衡分析 | 第29-31页 | 4 比较制度分析对我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研究结果 | 第31-37页 | · 制度的初衷不明确 | 第31-32页 | · 源于欧盟的影响 | 第31页 | · 源于我国新版GMP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源于各界呼声的影响 | 第32页 | · 制度的互补性不存在 | 第32-34页 | · 《药品管理法》时滞突出 | 第32页 | · 《药品管理法》与受权人制度衔接的缺失 | 第32-33页 | · GMP与受权人制度衔接的缺失 | 第33页 | · 各省相关办法与受权人制度的偏离 | 第33-34页 | · 制度的共有信念不趋同,存在道德风险 | 第34-35页 | · 制度的委托代理关系不稳定 | 第35页 | · 制度的内生性动力不足 | 第35-37页 | · 企业法人的质量责任意识的弱化 | 第35-36页 | · 受权人独立性无法保障 | 第36页 | · 受权人激励的缺失,长效机制匮乏 | 第36页 | · 药品检验的不完善,使得参与人存在侥幸心理 | 第36-37页 | 5 建议意见 | 第37-44页 | · 完善GMP基础之上,明确受权人制度的初衷 | 第37-39页 | · 理顺受权人与质量体系的关系,明确受权人制度初衷 | 第37-38页 | · 尽快制定各种关键操作的附录,明确受权人的角色 | 第38-39页 | · 建立各项制度间的必要耦合 | 第39-40页 | · 《药品管理法》 | 第39页 | · 与GMP认证制度高度结合 | 第39-40页 | · 统一、科学制定各省相关办法, | 第40页 | · 驻厂监督员制度 | 第40页 | · 建立诚信体制,将诚信建设融入企业 | 第40-41页 | · 受权人正规化、职业化的第三方建设 | 第41页 | · 受权人专业委员会的建立 | 第41页 | · 按剂型/按工艺分设受权人 | 第41页 | · 法律责任科学划分,处罚透明、力度加强 | 第41-44页 | · 法律责任科学划分 | 第41-42页 | · 加大对违反GMP等寻租行为的惩处力度 | 第42页 | · 完善对药品检测的指标 | 第42页 | · 提高受权人企业内部地位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