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1 引言 | 第10-20
页 |
· 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 | 第10-11
页 |
· Bt毒蛋白杀虫机理和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 | 第10-11
页 |
· 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1
页 |
· 发根农杆菌概况 | 第11-14
页 |
· 发根农杆菌和Ri质粒 | 第11-12
页 |
· 农杆菌转化机制 | 第12-13
页 |
· 发根农杆菌Ri质粒致病机理 | 第13-14
页 |
· 发根农杆菌研究进展 | 第14
页 |
· 影响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形成的因素 | 第14-16
页 |
· 菌株 | 第14-15
页 |
· 外植体 | 第15
页 |
· 化学因子 | 第15
页 |
· 物理因子 | 第15-16
页 |
· 毛状根遗传转化的特性 | 第16
页 |
· 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16
页 |
· 毛状根的应用 | 第16-17
页 |
· 转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7-18
页 |
· 问题提出 | 第18-20
页 |
·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 | 第18
页 |
· 实验目的 | 第18-20
页 |
2 RI质粒15834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转化 | 第20-32
页 |
· 材料、仪器、设备 | 第20-21
页 |
· 植物材料 | 第20
页 |
· 发根农杆菌菌株 | 第20
页 |
· 培养基 | 第20-21
页 |
· 重要试剂、酶 | 第21
页 |
· 重要仪器设备 | 第21
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
页 |
· 发根农杆菌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 第21
页 |
· 发根农杆菌菌液制备 | 第21-22
页 |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2
页 |
·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 第22
页 |
· 毛状根的扩繁 | 第22-23
页 |
· 毛状根再生完整植株 | 第23
页 |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23-25
页 |
· DNA的提取 | 第23
页 |
· 农杆菌质粒提取 | 第23-24
页 |
· 引物设计 | 第24
页 |
· PCR扩增条件 | 第24-25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
页 |
· 农杆菌介导转化因素的确定 | 第25-27
页 |
· 毛状根进一步培养扩繁 | 第27-28
页 |
· 毛状根植株再生 | 第28
页 |
· PCR检测结果 | 第28-30
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0-32
页 |
3 多基因转化741杨形态变化的研究 | 第32-38
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
页 |
· 材料 | 第32
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
页 |
· 转多基因741杨各株系试管苗的形态变异 | 第32-34
页 |
· 转多基因741杨各株系试管苗生根率的变化 | 第34-35
页 |
· 转多基因741杨各株系试管苗发根数量的变化 | 第35-36
页 |
· 转多基因741杨各株系试管苗高生长量的差异 | 第36-37
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
页 |
4 转多基因741杨各株系试管苗内源激素测定 | 第38-42
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
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8
页 |
· 色谱条件 | 第38-39
页 |
· 内源激素的提取、纯化 | 第39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
页 |
· 不同转多基因741杨株系之间内源IAA含量变化 | 第39-40
页 |
· 不同转多基因741杨株系之间内源GA含量变化 | 第40
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0-42
页 |
5 转多基因741杨试管苗和发状根BT毒蛋白的测定 | 第42-46
页 |
· ELISA试剂盒检测 | 第42
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4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
页 |
· 不同转多基因741杨株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变化 | 第44-45
页 |
· 不同转多基因741杨株系毛状根的Bt毒蛋白含量变化 | 第45
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5-46
页 |
6 讨论 | 第46-48
页 |
7 结论 | 第48-49
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
页 |
附录 | 第55-56
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
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
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