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界定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创作概况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学记文溯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作品统计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生成机制 | 第20-22页 | 第四节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创作的发展脉络 | 第22-27页 | 一、学记文的萌芽 | 第22-24页 | 二、学记文的“典刑之文” | 第24-25页 | 三、学记文的“大文字” | 第25-27页 | 第五节 韩、柳学记文与宋六家学记文的差异 | 第27-32页 | 一、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同 | 第27-28页 | 二、考述内容不同 | 第28-30页 | 三、体制模式的不同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中的“记”与“论”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中的“记” | 第33-40页 | 一、记释奠礼在唐宋的祭祀形式与变化 | 第34-36页 | 二、记庙和学的设立 | 第36-38页 | 三、记释奠礼的施行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中的“论" | 第40-46页 | 一、释奠礼与尊师论 | 第40-42页 | 二、释奠礼与兴学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创作特色 | 第46-61页 | 第一节 模式逐渐固定,构思巧妙 | 第46-50页 | 一、结构相似,立意不同 | 第47-48页 | 二、立意相同,笔法灵活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破体为记,“记”与“论”相结合 | 第50-55页 | 一、以论为记 | 第50-53页 | 二、以策为记 | 第53-55页 | 第三节 艺术手法多样,文学性增强 | 第55-61页 |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 第55-56页 | 二、烘托手法的运用 | 第56-57页 | 三、用典 | 第57-59页 | 四、虚词的使用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价值 | 第61-76页 | 第一节 教育价值 | 第61-66页 | 一、强调教育作用 | 第61-63页 | 二、明确教育之法 | 第63-64页 | 三、主张复兴古礼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史料价值 | 第66-72页 | 一、对州县教育状况的反映 | 第66-67页 | 二、对兴学运动的纪实 | 第67-68页 | 三、对学校制度的载录 | 第68-70页 | 四、对建校资金来源的统计 | 第70-71页 | 五、对宋代江西州县广泛立学现象的体现 | 第71-72页 | 第三节 文体价值 | 第72-76页 | 一、对学记文作品的丰富 | 第72-73页 | 二、对学记文思想内容的开拓 | 第73-75页 | 三、写作手法上的开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影响 | 第76-92页 | 第一节 南宋理学家对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发展 | 第76-85页 | 一、“记”与“论”结合,以“论”为主 | 第76-79页 | 二、义理与思想性增强 | 第79-82页 | 三、南宋理学家对曾巩学记文的推崇 | 第82-85页 | 第二节 明代唐宋派和清代桐城派对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认可与推崇 | 第85-92页 | 一、创作以唐宋八大家学记文为宗 | 第86-88页 | 二、对唐宋八大家学记文的评点 | 第88-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