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几种尘类矿物与微生物界膜电性特征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特性研究 | 第12-13页 | · 矿物表面电性研究 | 第13-14页 | · 矿物细颗粒/微生物体系界面作用研究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主要来源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2 西北地区降尘采集与特性分析 | 第18-30页 | · 西北地区降尘的采集 | 第18页 | · 大气降尘特性分析 | 第18-23页 | · 降尘粒度分析 | 第18-19页 | · 降尘物相组成分析 | 第19-21页 | · 降尘中元素组成分析 | 第21-22页 | · 降尘SEM检测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 降尘表面电位模拟研究 | 第23-29页 | · 降尘表面电位拟合公式的提出 | 第24页 | · 单一矿样XRD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 单一矿样Zeta电位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 实际降尘与模拟降尘表面电性分析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可吸入矿物颗粒对微生物代谢影响 | 第30-61页 | · 菌株与矿物颗粒的选取 | 第30-31页 | · 菌株选取 | 第30页 | · 可吸入矿物颗粒的选取 | 第30-31页 | · 细菌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 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 细菌染色与显微形态 | 第32-33页 | · 矿物颗粒理化性质 | 第33-35页 | · 粒径分布 | 第33页 | · 物相组成 | 第33-34页 | · 矿样表面形貌 | 第34-35页 | · 颗粒物/细菌相互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35-5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表葡/KWC-D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 表葡/KWC-C、Nano-CaCO_3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 表葡/KWC-Q、Nano-SiO_2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大肠杆菌/KWC-D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大肠杆菌/KWC-C、Nano-CaCO_3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 大肠杆菌/KWC-Q作用生化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体系界面特性分析 | 第61-86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前后Zeta电位的变化 | 第61-68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后Zeta电位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表面形貌特征 | 第68-75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后SEM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表面官能团变化 | 第75-85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 矿物颗粒/细菌作用后表面基团变化结果与分析 | 第76-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低压直流电对细菌及矿物/细菌体系的影响 | 第86-104页 | · 低压直流电场对微生物代谢及表面电荷的影响 | 第86-9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 大肠杆菌实验组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 表葡表皮葡萄球菌实验组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 低压直流对白云石/表葡作用体系的影响 | 第97-10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 低压直流电场对白云石/表葡体系的影响 | 第98-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尘类矿物粉体与常见菌界膜作用机理探讨 | 第104-110页 | · 石英与表葡/大肠杆菌界膜作用机理 | 第104-105页 | · 碳酸盐矿物与表葡/大肠杆菌界膜作用机理 | 第105-107页 | · 矿物与细菌界膜作用机理图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9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