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理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观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不动产证券化总述 | 第14-28页 |
第一节 不动产证券化的含义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不动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 第17页 |
第三节 不动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的价值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不动产证券化的基本要素 | 第18-19页 |
(一) 破产隔离 | 第18页 |
(二) 避免双重课税 | 第18页 |
(三) 风险管理与信用增强 | 第18-19页 |
(四) 赋予不动产流动性 | 第19页 |
(五)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 第19页 |
第五节 不动产证券化的基本架构 | 第19-20页 |
(一) 资产流动型 | 第19-20页 |
(二) 资产运用型 | 第20页 |
第六节 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的立法演进 | 第20-23页 |
(一) 都市更新条例 | 第20-21页 |
(二) 不动产证券化条例 | 第21-23页 |
第七节 总结与评析 | 第23-28页 |
(一) 不动产证券化为什么会出现?—不动产证券化出现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 第23-24页 |
(二) 不动产证券化出现的法律基础分析 | 第24-25页 |
(三) 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应统一立法还是分别立法? | 第25-26页 |
(四) 《不动产证券化条例》与《都市更新条例》之比较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不动产资产信托总体研究 | 第28-53页 |
第一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的定义与分类 | 第28-30页 |
(一) 不动产资产信托的定义 | 第28-29页 |
(二) 不动产资产信托的分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的发展沿革 | 第30-32页 |
(一) 不动产证券化萌芽阶段(日本) | 第30页 |
(二) 不动产的小口化阶段(日本) | 第30-31页 |
(三) 不动产证券化阶段(日本) | 第31页 |
(四) 不动产资产信托正式确立阶段(台湾)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的操作 | 第32-40页 |
(一) 确立要证券化的标的 | 第32-33页 |
(二) 选定受托机构,设立不动产资产信托(SPT) | 第33-35页 |
(三) 信用增强与信用评等 | 第35-36页 |
(四) 受益证券的发行与募集 | 第36页 |
(五) 信托财产的管理 | 第36-37页 |
(六) 信托财产收益的分配 | 第37-38页 |
(七)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税务优惠 | 第38页 |
(八) 委托人取回信托资产和受托机构处分信托财产的情形 | 第38-39页 |
(九) 不动产资产信托运作流程图 | 第39-40页 |
(十) 不动产投资信托运作流程图 | 第40页 |
第四节 不动产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之比较 | 第40-44页 |
(一) 不动产信托概述 | 第41-42页 |
(二) 不动产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之比较 | 第42-44页 |
第五节 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之比较 | 第44-47页 |
(一) 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定义 | 第44页 |
(二) 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之比较 | 第44-47页 |
第六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制度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 第47-53页 |
第三章 信托原理在不动产资产信托中运用 | 第53-60页 |
第一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中信托法律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一) 受托人与委托人的法律关系 | 第53-54页 |
(二) 受托人和受益人的法律关系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信托财产独立性原理与破产隔离之构建 | 第55-57页 |
第三节 不动产信托登记公示及效力分析 | 第57-60页 |
第四章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具体法律问题 | 第60-79页 |
第一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受托机构 | 第60-67页 |
(一) 公司型还是信托型?—不动产证券化SPV类型选择之争议 | 第60-62页 |
(二) 关于受托机构的立法规定 | 第62-63页 |
(三) 台湾现行立法受托机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63-66页 |
(四) 问题的解决之道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不动产估价 | 第67-69页 |
(一) 专业估价者的资格规定 | 第67页 |
(二) 专业估价者独立性的规定 | 第67-68页 |
(三) 不动产估价报告书的相关制度 | 第68页 |
(四) 不动产估价金额争议之处理规定 | 第68页 |
(五) 不动产估价虚伪不实的处罚规定 | 第68-69页 |
第三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受益证券 | 第69-72页 |
(一) 受益证券的定义与性质 | 第69页 |
(二) 受益证券的设计 | 第69-70页 |
(三) 受益证券的公募与私募 | 第70-71页 |
(四) 受益证券的转让 | 第71页 |
(五) 受益权的行使 | 第71-72页 |
第四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信用增强与信用评等 | 第72-74页 |
(一) 信用增强的意义 | 第72-73页 |
(二) 信用增强的种类 | 第73-74页 |
(三) 信用评等 | 第74页 |
第五节 不动产资产信托之投资人保护机制 | 第74-79页 |
(一) 行政监督机制 | 第75页 |
(二) 资讯透明机制 | 第75-78页 |
(三) 投资人其它保护机制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本文研究结论 | 第79-81页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一) 不动产资产信托制度具有独立存在意义 | 第79页 |
(二) 应尽快引入特殊目的公司法制 | 第79页 |
(三) 应降低仅办理不动产证券化信托业的设立门槛 | 第79-80页 |
(四) 应立法明确受益证券种类 | 第80页 |
二、对于我国(大陆)不动产证券化立法架构的两点建议 | 第80-81页 |
(一) 采不动产投资信托与不动产资产信托两种架构并行 | 第80页 |
(二) 不动产证券化的管道初期应单采“特殊目的信托”架构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