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4
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3
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简况 | 第14-17
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 | 第14-15
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 | 第15
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 第15-16
页 |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对相关学科的影响 | 第16
页 |
· 植物精油(挥发油)的研究 | 第16-17
页 |
· 鱼腥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7-20
页 |
· 挥发油成分 | 第17-19
页 |
· 黄酮类物质 | 第19-20
页 |
· 植物生态型的研究 | 第20-23
页 |
· 生态型研究概况 | 第20-21
页 |
· 植物生长地土壤养分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21-22
页 |
· 植物产地或海拔高度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22-23
页 |
2. 立题依据 | 第23-24
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
页 |
· 供试材料 | 第24-25
页 |
· 挥发油化学成分测定 | 第25-26
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5
页 |
· 挥发油的提取 | 第25
页 |
· 检测 | 第25-26
页 |
· 鉴定 | 第26
页 |
· 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
页 |
· 色谱条件 | 第26
页 |
· 标准溶液制备 | 第26
页 |
· 供试样品制备 | 第26
页 |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26
页 |
· 土壤样品养分含量测定 | 第26-27
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
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50
页 |
·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34
页 |
· 总离子流图(TIC) | 第27-30
页 |
· 成份鉴定 | 第30-34
页 |
· 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高度鱼腥草居群(野生居群)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 第34-38
页 |
· 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基本情况 | 第34-36
页 |
· 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含量与山峪间的关系 | 第36
页 |
· 挥发油共有成分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36-38
页 |
· 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后各居群挥发油成分情况 | 第38-40
页 |
· 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基本情况 | 第38-40
页 |
· 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含量与山峪间的关系 | 第40
页 |
· 野生居群与移栽一年后相应居群挥发油成份及含量的差异 | 第40-42
页 |
· 鱼腥草居群槲皮素含量分析 | 第42-43
页 |
· 线性范围 | 第42
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42
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42
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2-43
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43
页 |
· 样品测定 | 第43
页 |
· 野生居群挥发油化学成分和槲皮素含量与海拔高度以及土壤养分间的关系 | 第43-50
页 |
· 挥发油成分与海拔高度间的关系 | 第43-44
页 |
· 峨眉山鱼腥草居群生长地土壤情况 | 第44-46
页 |
· 野生居群生长地土壤养分与挥发油共有成分间的偏相关分析 | 第46-48
页 |
· 10种共有挥发油成分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8-49
页 |
· 聚类分析 | 第49
页 |
· 槲皮素含量与海拔高度间关系 | 第49
页 |
· 槲皮素含量与生长地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间关系 | 第49-50
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0-54
页 |
· 峨眉山野生鱼腥草居群生长地土壤养分、挥发油成分及槲皮素含量基本情况 | 第50-51
页 |
· 野生居群与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后相应居群挥发油成份及含量的差异比较 | 第51
页 |
· 峨眉山鱼腥草居群化学型探讨 | 第51-52
页 |
· 海拔、山峪以及土壤养分对各居群挥发油成分以及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 第52-54
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
页 |
致谢 | 第61-62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