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文化的论文]
一
从九十年代未期起,国内学术界似乎兴起了一个对于阶层及品味文化的热潮,一系列有关方面的译者陆续出版,例如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 (Class: 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及《恶俗》(Bad or the Dumping of America)、詹姆斯·曼(James Man)的《品位》(Crass)和陈少珙(Machale Chen)的《阶层》(Class)等(1)。 有此现象出现,一方面可能与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研究的风气传入国内有关,使国内学者对于这类生活格调的课也作较严肃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陈少洪一书指出,中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始以后,拜金主义开始出现,形成了全新的社会阶层,并带来了生活格调的变化(2)。 有关阶层与生活格调的研究,既可以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但亦可以透过把文学作品当做文本分析,从中处理出一些头绪来。 八十年代冒起的年轻女性作家王安忆,被王德威称为现代海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擅于对「海派」市民风格作重新塑造(3)。她的作品如《纪实与虚构》及《长恨歌》等,均能对上海市民生活作细致的描写。事实上,王安德在《长恨歌》中,已经花了部分篇幅向读者介绍六、七十年代上海淮海路上少女的生活格调,而其在近作《妹头》中,就更对文革时期淮海路上少女的摩登格调作出发掘,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那个物质贫乏、风气保守的年代,淮海路上的少女,仍然可以凭借着她们细密的心思,把上一代的布尔乔亚风华传承下来。
二
王安忆对六、七十年代淮海路的偏爱,在于那里女孩对于摩登与美的心思和追求,在《长恨歌》中:「上海这城市,你不会找到比淮海路的女孩更会打扮的人了。穿衣戴帽,其实就是生活美学的实践」;以及「在六十年代未到七十年代上半叶,你到淮海路来走一遭,便能感受到在那虚伪空洞的政治生活底下的一颗活泼跳跃的心。当然,你要……
<<<<<全文未完,本文约7098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