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历程,对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剖析,提出能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并对此模式的优化目标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维系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迁的历程简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也相应地实现了其模式的变迁,这种变迁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惟一主体,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政府既是高校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是举办者也是办学者,高校所有事务都必须遵循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办事,高校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利,所有运行规则均由政府制定,高校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我国高校长期处在以强调政府行政控制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高校理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第二阶段(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我筹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筹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筹资理财地位进一步加强,这使高校经费来源已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一个渠道,还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杂费,企业、个人对学校的捐赠,学校对外服务所获取的各项收入等多种来源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全文未完,本文约4934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