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1978年冬,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到贝聿铭纽约家中做客,见精致楼房向阳的一面用整块大玻璃,将户外之景全部组织进来,不觉心醉,说是“高梧阴翳,杂花可人,若不是远处高楼,正仿佛到了他的家乡苏州,坐在那花厅内了。”(事见陈从周《在美国朋友家做客》)那时候,国人大概还不知道贝聿铭这位“苏州老乡”在建筑上的种种造诣,而对贝聿铭的思乡情怀也在云里雾里...... 关键字: 建筑 贝聿铭 玻璃金字塔 1978年冬,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到贝聿铭纽约家中做客,见精致楼房向阳的一面用整块大玻璃,将户外之景全部组织进来,不觉心醉,说是“高梧阴翳,杂花可人,若不是远处高楼,正仿佛到了他的家乡苏州,坐在那花厅内了。”(事见陈从周《在美国朋友家做客》)那时候,国人大概还不知道贝聿铭这位“苏州老乡”在建筑上的种种造诣,而对贝聿铭的思乡情怀也在云里雾里。 这么些年过来,国内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人们开始谈建筑中的“品位”、“风格”、“灵魂”,谈“华人建筑第一人”贝聿铭,谈他的杰作: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的美秀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然而,对贝聿铭内心深处的世界,只能神往:“宇宙与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贝聿铭也一向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本书便是一个窗口。他首次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贝聿铭谈贝聿铭,分析建筑杰作之外,不忘畅叙音乐与艺术修养、园林与中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人文关怀:“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每个人童……
<<<<<全文未完,本文约2020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