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的头号敌人权力美学 |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权力美学”一直试图让民众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是衡量建筑的惟一美学尺度。“权力美学”可以炫耀权力和资本的存在,但却与公民的幸福风马牛不相及。 “权力美学”始终是被学术界忽略的事物,但它却主宰了当代中国的公共建筑思潮。这种“美学”曾在忽必烈和朱棣打造北京宫式建筑时大放异彩,而它的当代使命,就是要借助建筑大跃进浪潮,构筑新一代国家主义建筑作品,藉此向公众炫示权力的帝王品质:阔大和崇高、威严和令人生畏。“权力美学”一直试图让民众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是衡量建筑的惟一美学尺度,也是评判官员政绩、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主要尺度。 “权力美学”的“宏大叙事”,在上海掀起了超高层建筑狂潮,在北京掀起了打造阔大建筑的热潮,甚至许多地县级城市也卷入了这场“美学竞赛”,企图在空间的高度和广度上打造权力纪念碑。曾有媒体报导指出,某县官员罔顾民众贫困现实,在当地耗巨资克隆了一座“天安门广场”,藉此满足其“权力美学”的理念。尽管有关官员为此丢了乌纱帽,但“美学”本身却没有得到反思,反而变得更加甚嚣尘上。张艺谋也是玩弄“权力美学”的高手,他的《英雄》从摄影机的角度,把专制皇帝的权力意志推向了“美学”高潮。此外,近年来在文学和电视界盛行的宫廷戏,也都是这种“美学”的拙劣的副产品。它们与建筑界遥相呼应,缔结成了“权力美学”的坚固同盟。 被如此的“权力美学”打造出的公共建筑,固然可以炫耀权力和资本的存在,但却与公民的幸福风马牛不相及,相反它只能让普通民众望而生畏。浙江某地级市的政府大楼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庞大的办公楼前端,是占地辽阔的“亲民广场”,其面积可与上海人民广场媲美,却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抵达,也没有座椅和遮阳篷供人驻足休息,平民置身其间的惟一感受,只能是个人的渺小。我曾观察了近一个小时,未见任何平民从那里走……
<<<<<全文未完,本文约1646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
|
投稿人:gf6h6 |
|
最后编辑:647754 |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