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影响因素。方法 119例经过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以标准机械通气模式及撤机方式。按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分成≥10h和<10h两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麻醉药物的应用、术后氧和指数及心包、纵隔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机械通气支持时间≥10h共58例,<10h共6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房左室内径、术中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万可松用量及术后半小时内pH值与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有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和术后半小时内pH值、术后1h心包引流量是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和术后半小时内pH值、术后1h心包引流量是影响术后机械通气撤离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机械通气;撤机
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有不同程度的肺本身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呼吸功能减退。术后常规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保证正常供氧及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减少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支持循环。辅助呼吸时间长短,根据病情,循环平稳与否及有无并发症等而定,时间一般10~20h[1]。本研究对近年来本院部分行瓣膜置换术后影响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分析,以期及时把握撤机时机,减少由于不必要地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自2000年3月~2004年2月收治的部分体外循环术后患者119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7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三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男76例,女43例,年龄11~68岁,平均43.51±11.43岁。机械通气时间1~45h,平均10±8.8h。根……
<<<<<全文未完,本文约3001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