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医学论文] 【摘要】 就目前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简要介绍此两种时间测定的方法、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
【关键词】 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活酶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重要性与日俱增, 检验内容不断扩大, 工作量也日益增多,不断出现方法更新和试剂商品化、操作自动化, 改变了以往靠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工作效率低的局面。过去的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1],并成为实验室检查的常规项目。
1 玻片法凝血时间和 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
1.1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缺陷的简易过筛试验。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玻片法很不敏感,国外早在60年代即已淘汰。即使是被认为是较好的试管法,对第Ⅷ、第Ⅸ因子缺乏病例的阳性率也不高,而且操作繁琐。某些出血性疾病需要查凝血时间时,现已改用 APTT 代替[1]。
1.2 出血时间 出血时间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数量、功能和毛细血管功能的过筛试验。目前我国临床常规实验室普遍采用的 Duke 氏法, 甚不敏感。少数出血性疾病, 例如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及血管性血友病(vWD)等需要作BT时, 应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 改良的 Ivy法 );后者要求患者在上臂缚压脉带, 充气并维持一定压力, 再用特制的刺血刀具 ( 目前这种刀具主要靠进口 ), 切一标准切口, 记录出血时间。操作繁琐、费时, 不能列为常规。该法影响因素很多,Crowl ey等列举的主要因素有 : 技术操作、切口的方向和部位、皮肤的温度和 Hct,特别是后者影响较大[2]。1991年LIND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出……
<<<<<全文未完,本文约3373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