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医学论文]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临床应用;抑菌
抗生素后效应(PAE)[1]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生素、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价值。
1 PAE产生的机制
目前关于抗生素引起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其学说之一就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可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导致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作用,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2]。学说之三是适应性耐药,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可出现短暂的对第二次接触药物的杀菌作用减弱的效应,即在药物作用初期呈快速杀菌作用,继之为一段缓慢性适应性耐药过程,当细菌再次与药物接触时,其杀菌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当细菌与药物脱离接触后,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可恢复。
2 PAE的临床意义
PAE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帮助临床医生设计最佳给药方案,包括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改持续静脉给药为大剂量冲击疗法、改进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剂量与方法等。
2.1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与其T1/T2、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
<<<<<全文未完,本文约3390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