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每一个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 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 不对等性; 限度; 语际意义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CharlesR Taber ) 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 再就是风格对等。”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 准确”, 还是塔伯、奈达所指的“对等”, 他们都折射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但完全准确而又绝对对等是不可能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类的思维是有存在决定的。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背景, 所以处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之间的这个鸿沟是不言而喻的。 1 语际意义转换的限度 1.1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性 从传统的词汇学来讲, 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所谓概念意义, 也叫外延意义 ( denotative meaning) 或认知意义( congnitivemeaning) ,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 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常视作是词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或释义。所谓内涵意义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谈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大的作用, 并且因民族而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 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 the mil……
<<<<<全文未完,本文约2525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