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资本主义 非完全竞争 垄断 垄断竞争 论文摘 要:非完全竞争是相对于完全竞争而言的,任何带关于垄断概念的理论都可以看作属于不完全竞争理论的范畴。此文主要介绍在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第一次重大发展,即由斯拉法,张伯伦和罗宾逊等人进行的非完全竞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微观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对西方经济理论是一次大震动,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理论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攻击。皮罗·斯拉法、琼·罗宾逊、爱德华·张伯伦等人对非完全竞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斯拉法于1926年12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的论文,分析了马歇尔完全竞争假定与规模收益递增或递减不相容的情况,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放弃关于竞争的研究转向对垄断问题的研究。 斯拉法认为,在一个稳定的行业中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量与利润直到损害到竞争性企业。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提高价格可以既增加利润又不损害竞争,那么竞争企业也从价格的上升中获益,因为它们的销售价格也可由此提高,进而提高利润。斯拉法的理论为发动对完全竞争理论的批判播下了种子,在斯拉法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几乎同时独立地发表了论述垄断竞争理论的著作,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学说的建立。 爱德华·黑斯廷斯·张伯伦认为,垄断是一家企业独占一种商品的市场,是一种商品唯一的卖者,从而控制该商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垄断的普遍意义是对供给的控制,因之同时也就控制了价格。张伯伦的理论系统可分三个部分:产品差别论,垄断竞争论和厂商均衡论。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首次详细地研究销售成本,对于广告经济学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具……
<<<<<全文未完,本文约2241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