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婴宁》两种英译本的翻译处理差异 |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试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以及译者双方各自的语言优势入手,对《聊斋志异》的两种英译本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处理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的翻译处理差异。
【关键词】《婴宁》;文化翻译;语言优势;语感与理解;表达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公元一六四零——一七一五年)一生的心血之作。书中虽然谈狐说鬼,实际上却寄托了他的满腔悲愤。正如《聊斋自誌》所说,是一部“孤愤之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英译本目前在国内至少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由Denis C. 和Victor H. Mair合作的英译本,另外一种则是由郭临,赫光锋等多人翻译的英文版本。
由于前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翻译而成的,对他们来说,英语是source language, 即所谓的“源语”;而汉语则是他们的receipt language,即所谓的“译语”。而后者则是由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译者翻译而成的,对他们来说,英语是receipt language,而汉语则是source language。对双方来说,各自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各有各的劣势。对前者来说,由于英语本身就是他们的母语,因此首要问题不在于如何表达,而在于他们如何正确理解汉语语意及隐含的文化意义。但由于《聊斋志异》是以白话文写就的,这样无疑增加了译者,特别是增加了其母语非汉语的译者在翻译中理解的难度;同样,对于后者,由于原著本身就是他们的母语——即汉语,因此在理解上当无大碍,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正确的译语,即英语进行表达了。
鉴于两者之间明显的文化差异……
<<<<<全文未完,本文约5019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
|
|
投稿人:fd4rtf |
|
最后编辑:admin46 |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