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事项会计理论(“Events”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又称为“事项法”)由美国会计学家George H.Sorter于1969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会计的目的应该是提供可能在各种决策模型中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会计人员应该提供有关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自己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以生成其决策模型所需的输入价值。作为一种致力于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彻底改革的会计理论,事项会计理论有其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这一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它的发展。
一、事项会计理论:完美中的缺陷
在Sorter提出事项会计思想后,西方一些学者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其中以建立在事项会计理论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为主要方向。总的说来,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事项会计理论在西方会计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西方主流会计期刊上很少见到专门论述事项会计理论的论文,这一理论也未能再向前得到发展。笔者认为,要探究事项会计理论研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首先应该研究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而不要因为事项会计理论领域的一些经典作家观点的大转变而全盘否定这一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赋予了事项会计理论新的生机。从推动这一理论向前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事项会计理论自身的一些重大缺陷。笔者认为,事项会计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事项会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重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会计模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可行,因为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
<<<<<全文未完,本文约5459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