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基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益差别、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所谓的“面子”问题,不同的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殊异。因此,调查不同对象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尝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基金管理人与公司经理人观点的差异,藉此思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视角差异
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不管会计上如何反映经济事项,这个经济真实总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销售、融投资决策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经济真实的可靠反映上。因此,有人指出,“对会计核算在理论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真相”(葛家澍、黄世忠,1999)。当会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备受推崇。
但是,将会计定位在完全反映经济真实,对会计及会计职责而言显然是过高要求,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师的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如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决定了会计在相当程度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并受制于会计存在的客观环境。要求会计完全反映经济真实是无法达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职业会计师看来,如果会计师根据业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其他法则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会计处理,就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要求而倍受推崇。
前一种看法更加贴近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投资者注重的是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效用(结果理性)。后一种观点则更多地从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着眼于会计师责任的解除……
<<<<<全文未完,本文约4820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