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实施的直接成效是: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创造空间,开展了一次普遍的课程思想启蒙。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推进过快,执行变形,欠缺深度。究其原因,我们在引进西方课程思想时缺少本土自信,也缺失本土立场。在推进策略上,学校本位缺失,学校发展性思考缺位;在理论的支撑方面,有传承、有引进,但原创意识相对薄弱。课程改革设计者对于教育实践改进的期待,只能通过教师来实现,因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正在于教师的有效参与。笔者注意到,一些基于学校日常实践的、对主要学科展开结构性变革的重建式研究,有希望成为创造性地推进课程新实践,建构课程新形态的主流。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反思/重建
作为一个直接参与过新课程某些方案设计和相关活动的“知识工作者”,曾因所承担任务的需要,费尽心血去寻找不同的声音或者反思的文字,然而在当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今天,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中,都能随时见到或听到困惑的、抱怨的、批评的甚至颠覆的意见,而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是以建设和维护的心态来解读,都会有所获益。我的反思从成效开始。
一、新课程带来的成效:课程意识、创造空间、思想启蒙
首先,“新课程”极大地唤醒了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乃至社会众多人士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人们无论是在设计某一课时、某一单元,编制某一册教材或是在评论某一节课或任何一种课程产品时,其思考、言说或操作的对象,都处于特定的课程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框架性背景之中,而非孤立静止的以点为对象的意识指向。课程意识对教师而言,是跳出“知识点”的羁绊和“一课一得”的局限;对校长而言,是作为第三级课程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的觉醒;对行政部门和学者专家而言,是管理和研究的参照系的改变;对社会人士而言……
<<<<<全文未完,本文约6239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