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职业教育论文]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本文在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 导师制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校正在实行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能够培养出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目前,关于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各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一般均包括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等内容,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保障。 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尚处于尝试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有效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对此作粗浅探讨。 一、目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 (一)导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虽然许多高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学生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教师的引进速度,从而造成导师数量短缺。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2003年招生人数已由159.7万人增加到382.2万人,年均增长24.4%;在校生规模已由413.4万人扩大到1108.6万人,年均增长28%;而专任教师仅由42.6万人增加到72.5万人,年均增长14.2%;师生比由1:9.7降至1:15.3,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
<<<<<全文未完,本文约4613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