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内容 提要: 我国学校专业 音乐 教育 与民间音乐的传承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具有新的特征。 关键词 : 专业音乐教育 民间音乐 传承与超越
90年代以后,文化 艺术 进入多元 时代 ,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 社会 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声乐教育就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战: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弃“民”仿“西”合“流”。 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越发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 学习 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知识的匮乏,严重地 影响 了他们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 自然 就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趋同方向 发展 。因此,民间音乐正在具有文化 工业 特征的民族声乐教育中走向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 目前 ,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就是如此。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 历史 及现状 翻翻《 中国 近 现代 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 政治 形式的压力被迫采用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
<<<<<全文未完,本文约3989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