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14
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
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7
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5
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
页 |
· 论文选题的来源 | 第17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1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4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30
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 第30-31
页 |
·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31-33
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3-34
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4-35
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5-47
页 |
· 矿产资源经济学理论 | 第35-36
页 |
· 矿产资源经济学的内涵 | 第35
页 |
· 矿产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原理 | 第35-36
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40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36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36-38
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38-40
页 |
· 复杂系统建模理论 | 第40-46
页 |
· 复杂系统的产生背景 | 第40-41
页 |
· 复杂系统的定义及其特点 | 第41-42
页 |
· 复杂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 | 第42-44
页 |
· 复杂系统建模的基本途径 | 第44
页 |
· 复杂系统建模的理论工具 | 第44-4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
页 |
第3章 煤炭城市的界定与发展现状研究 | 第47-59
页 |
· 煤炭城市的界定 | 第47-49
页 |
· 我国煤炭城市的问题分析 | 第49-54
页 |
· 城市经济增长缓慢 | 第49-50
页 |
· 产业结构单一 | 第50-51
页 |
· 失业人员比重过大 | 第51
页 |
·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51-52
页 |
· 转型困难重重 | 第52-54
页 |
· 我国煤炭城市出现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54-58
页 |
· 煤炭资源的硬性约束 | 第54-55
页 |
· 企业办社会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 | 第55-56
页 |
· 长期的各自为政导致城市缺乏综合治理能力 | 第56-57
页 |
·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导致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力 | 第57
页 |
· 国有煤炭企业的危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 第57-5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
页 |
第4章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分析 | 第59-73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结构与特征分析 | 第59-63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 | 第59-62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特征 | 第62-63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目标分析 | 第63-65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 第65-69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概念模型分析 | 第69-72
页 |
· 基于综合发展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 第69-70
页 |
· 基于公平性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 第70-7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
页 |
第5章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综合评价 | 第73-102
页 |
·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基本问题 | 第73-74
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 第73
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73
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目的 | 第73-74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4-78
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 第74-75
页 |
· 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75-76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第76-78
页 |
· 基于投影寻踪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第78-81
页 |
· 投影寻踪的基本思想及其特点 | 第78-79
页 |
· 投影寻踪模型应用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过程 | 第79-81
页 |
· 基于复合DEA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81-87
页 |
· 数据包络分析的特点及其基本模型 | 第81-83
页 |
· 复合DEA模型应用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过程 | 第83-87
页 |
· 基于状态协调函数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 第87-89
页 |
· 状态协调函数的基本思想 | 第87
页 |
· 状态协调函数模型用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过程 | 第87-89
页 |
· 实证研究——以鸡西市为例 | 第89-101
页 |
· 鸡西市的基本概况 | 第89-91
页 |
· 鸡西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91-95
页 |
· 鸡西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与分析 | 第95-97
页 |
· 鸡西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与分析 | 第97-10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
页 |
第6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拟与调控 | 第102-127
页 |
· 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描述 | 第102-103
页 |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原则 | 第103-104
页 |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过程 | 第104-106
页 |
· 煤炭城市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06-118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106-111
页 |
· 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流程图与动力学方程 | 第111-118
页 |
· 实证研究——以鸡西市为例 | 第118-126
页 |
· 系统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18
页 |
· 系统模型的检验 | 第118-119
页 |
· 系统的模拟与调控 | 第119-124
页 |
· 鸡西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24-12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
页 |
第7章 基于技术创新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第127-140
页 |
· 技术创新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 第127-128
页 |
· 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突破资源约束的根本手段 | 第127
页 |
· 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 第127
页 |
· 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 | 第127-128
页 |
· 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 第128
页 |
·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水平测算的实证研究 | 第128-135
页 |
·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创新综合水平 | 第128
页 |
· 测算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水平的方法与工具 | 第128-130
页 |
· 测算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水平的数据与实证分析结果 | 第130-135
页 |
· 基于点—线—面—场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路径 | 第135-139
页 |
· 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 第135-136
页 |
· 线—延伸与拓展产业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136-137
页 |
· 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 第137
页 |
· 场—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 第137-139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
页 |
结论 | 第140-143
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6
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8
页 |
致谢 | 第158-159
页 |
个人简历 | 第159-160
页 |
附录A | 第160-167
页 |
附录B | 第16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