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8-41页 |
1.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18-33页 |
1.1.1 病名 | 第18-19页 |
1.1.2 病因 | 第19-20页 |
1.1.3 病机 | 第20-22页 |
1.1.4 治疗法则 | 第22页 |
1.1.5 中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1.6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1.7 电针频率的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1.8 背俞穴的源流及应用 | 第32-33页 |
1.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2.1 流行病学 | 第33页 |
1.2.2 概念 | 第33-34页 |
1.2.3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34-35页 |
1.2.4 诊断 | 第35页 |
1.2.5 治疗 | 第35-36页 |
1.3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1.3.1 造模原则 | 第36页 |
1.3.2 单因素造模 | 第36-37页 |
1.3.3 复合因素造模 | 第37-38页 |
1.3.4 行为学检测 | 第38页 |
1.3.5 针灸实验现状 | 第38-41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41-61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41-42页 |
1.1.1 一般资料 | 第41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41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41-42页 |
1.1.5 脱落标准 | 第42页 |
1.1.6 剔除标准 | 第42页 |
1.1.7 退出标准 | 第42页 |
1.1.8 全面中止试验标准 | 第42页 |
1.2 分组及治疗方案 | 第42-43页 |
1.2.1 治疗方法 | 第42-43页 |
1.2.2 意外情况处理 | 第43页 |
1.3 疗程及评定方法 | 第43-44页 |
1.3.1 治疗疗程 | 第43页 |
1.3.2 疗效评定 | 第43-44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44页 |
1.5 研究结果 | 第44-54页 |
1.5.1 疲劳量表比较 | 第45页 |
1.5.2 抑郁量表比较 | 第45-46页 |
1.5.3 焦虑量表比较 | 第46页 |
1.5.4 SF-36比较 | 第46-49页 |
1.5.5 临床症状比较 | 第49-54页 |
1.6 讨论 | 第54-61页 |
1.6.1 背俞穴抗疲劳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54-55页 |
1.6.2 背俞穴抗疲劳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1.6.3 频率与慢性疲劳的关系 | 第56-57页 |
1.6.4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第57-58页 |
1.6.5 结果讨论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61-82页 |
1.1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61-69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1.1.2 动物分组 | 第61页 |
1.1.3 模型制备 | 第61页 |
1.1.4 模型筛选 | 第61-62页 |
1.1.5 针刺方法 | 第62页 |
1.1.6 指标观察 | 第62页 |
1.1.7 统计方法 | 第62页 |
1.1.8 结果 | 第62-67页 |
1.1.9 讨论 | 第67-69页 |
1.2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免疫因子的影响 | 第69-73页 |
1.2.1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1.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69页 |
1.2.3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治疗方式 | 第69页 |
1.2.4 取材方法 | 第69页 |
1.2.5 检测方法 | 第69-70页 |
1.2.6 统计方法 | 第70页 |
1.2.7 结果 | 第70-72页 |
1.2.8 讨论 | 第72-73页 |
1.3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HPA轴的影响 | 第73-82页 |
1.3.1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ACTH、CORT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1.3.2 不同频率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下丘脑5-HT1aRmRNA、CRHmRNA表达影响 | 第74-79页 |
1.3.3 讨论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详细摘要 | 第102-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