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1:教育论文网→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分类2:教育论文网→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8页
    1.1 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第12-20页
        1.1.1 产业调整带来的现实问题第12-13页
        1.1.2 传统工业区的衰退与调整第13-14页
        1.1.3 后工业时代的显著特点第14-16页
        1.1.4 城市复兴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第16-20页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综述第20-31页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0-25页
        1.2.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第25-31页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第31-33页
        1.3.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第31-32页
        1.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第32页
        1.3.3 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理论第32-33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33-38页
        1.4.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2 研究意义第34-35页
        1.4.3 研究方法第35页
        1.4.4 研究框架第35-37页
        1.4.5 研究创新点第37-38页
第二章 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综合价值体系第38-51页
    2.1 以综合价值为依据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判断第38-40页
        2.1.1 判断综合价值的因素第38-39页
        2.1.2 对综合价值的认知过程第39-40页
    2.2 历史所赋予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体系分析第40-51页
        2.2.1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历史价值第41页
        2.2.2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城市存在价值第41-43页
        2.2.3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第43-45页
        2.2.4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综合经济价值第45-48页
        2.2.5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科学技术价值第48-49页
        2.2.6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艺术审美价值第49-51页
第三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第51-87页
    3.1 国外主要国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经验与成果第51-53页
        3.1.1 工业遗产学术文件及数据库资料的建立第51页
        3.1.2 工业遗产相关保护文件的形成第51-52页
        3.1.3 工业遗产国际保护组织的确立第52页
        3.1.4 主要国家对遗产保护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完善第52-53页
    3.2 国外主要国家不同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第53-59页
        3.2.1 英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第53-55页
        3.2.2 美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第55-58页
        3.2.3 德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第58-59页
        3.2.4 意大利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第59页
    3.3 国外优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第59-71页
        3.3.1 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依托的再生保护第59-63页
        3.3.2 以文化与艺术作为驱动力的区域更新第63-64页
        3.3.3 以城市内港改造为目的的工业区再造第64-66页
        3.3.4 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铁路工业遗产改造第66-68页
        3.3.5 以单体工业建筑遗产为对象的功能置换第68-71页
    3.4 我国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探索第71-73页
        3.4.1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成因第71页
        3.4.2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第71-73页
    3.5 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第73-80页
        3.5.1 以打造公共艺术中心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第73-74页
        3.5.2 以商业办公为再利用方向的实践模式分析第74-76页
        3.5.3 以打造文创园区的综合改造实践模式分析第76-78页
        3.5.4 以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第78-80页
    3.6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与差距第80-87页
        3.6.1 整体观念滞后第81页
        3.6.2 规范制度不健全第81-82页
        3.6.3 经济投入的单一性第82-83页
        3.6.4 新兴产业的促进与引导第83-85页
        3.6.5 社会综合问题的存在第85-87页
第四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评价体系与应用模式研究第87-126页
    4.1 构建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第87-102页
        4.1.1 影响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判断的因素第87-89页
        4.1.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标准第89-91页
        4.1.3 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第91-93页
        4.1.4 工业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实施机制第93-102页
    4.2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第102-107页
        4.2.1 城市区域功能的调整与优化第102-105页
        4.2.2 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第105-106页
        4.2.3 综合利益因素的参与与平衡第106-107页
    4.3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模式分析第107-111页
        4.3.1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第107-110页
        4.3.2 以工业设备及生产流程为对象的保护方式第110-111页
    4.4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析第111-126页
        4.4.1 工业建筑的自身适宜性第112-117页
        4.4.2 工业旧址的环境适宜性第117-126页
第五章 以不同保护与再利用方式为导向的中国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设计类型分析第126-163页
    5.1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比较分析第126-132页
        5.1.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的区域分布特征第126-130页
        5.1.2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类型分析第130-132页
    5.2 以博物馆式整体保护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32-136页
        5.2.1 沈阳中国铸造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33-135页
        5.2.2 鞍山中国钢铁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35-136页
    5.3 以发展文创产业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36-147页
        5.3.1 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37-139页
        5.3.2 北京 798、751 艺术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39-142页
        5.3.3 台北酒工场——华山文创园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42-144页
        5.3.4 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聚集区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第144-145页
        5.3.5 北京二通机械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45-147页
    5.4 以城市滨水区提升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47-151页
        5.4.1 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47-149页
        5.4.2 广州太古仓码头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49-150页
        5.4.3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0-151页
    5.5 以重大事件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51-156页
        5.5.1 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2-154页
        5.5.2 北京首钢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4-156页
    5.6 以城市文化教育设施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56-158页
        5.6.1 唐山城市展览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6-157页
        5.6.2 西安陕西钢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7-158页
    5.7 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第158-163页
        5.7.1 天津棉三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58-160页
        5.7.2 天津拖拉机厂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第160-163页
第六章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改造设计方法分析第163-207页
    6.1 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建筑类型和应用方式第163-168页
        6.1.1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划分第163-165页
        6.1.2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美学特征划分第165-167页
        6.1.3 工业建筑元素的应用方式第167-168页
    6.2 建筑外部特征的保护与重构方式第168-181页
        6.2.1 建筑立面的保护与重构第169-178页
        6.2.2 建筑屋顶的翻新再造第178-179页
        6.2.3 建筑外部的外向拓展第179-181页
    6.3 建筑内部空间再利用的保护与重构方式第181-188页
        6.3.1 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与组织形式第181-184页
        6.3.2 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构方式第184-188页
    6.4 旧工业元素的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第188-196页
        6.4.1 工业元素范围的界定第188页
        6.4.2 工业元素再利用遵循的原则第188-190页
        6.4.3 工业元素在环境中的应用第190-191页
        6.4.4 工业构件的艺术化再造方式第191-196页
    6.5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过程中的情感补偿第196-207页
        6.5.1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形成的因素第196-197页
        6.5.2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特征第197-200页
        6.5.3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措施第200-207页
第七章 基于工业遗产廊道的“活化”再利用实践分析——以台北和天津不同工业遗产廊道为例第207-252页
    7.1 工业遗产廊道的解析与分类第207-211页
        7.1.1 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解析第207-209页
        7.1.2 工业遗产廊道的分类及特点第209-211页
    7.2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的成因比较分析第211-218页
        7.2.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第211-215页
        7.2.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第215-218页
    7.3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第218-240页
        7.3.1 台北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第218-232页
        7.3.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产业布局及类型分析第232-240页
    7.4 台北与天津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策略分析第240-249页
        7.4.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第240-242页
        7.4.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第242-243页
        7.4.3 不同策略指导下改造实践的对比分析第243-249页
    7.5 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发展与展望第249-252页
附录第252-267页
参考文献第267-27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72-274页
指正录第274-276页
致谢第276-277页

本篇论文共277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
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电站空气通道流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医院间双向转诊合作及规制设计
生物可降解Zn-ZnMg-Mg梯度合金髓内
论唐代社会文化对绘画繁荣的影响—
省思与构建—技术哲学视野下的职业
关照自己: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
软件产品最优多阶段发布策略研究
基于局部颜色不变性特征的图像复制
带时滞的Timoshenko梁的控制器设计
互联网舆情事件影响分析与动态演化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
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效应与效率
中国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发展研究
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研
光纤智能传感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哌啶/铜(Ⅰ)催化下合成吡喃及吲哚化
长江水系鲢年龄生长与日轮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的EVA业绩评价研究——
产能利用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
我国广告产业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
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
分数阶微分方程的分析力学方法
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的统计分析及
模糊数级数收敛性的度量刻画
极小化总完工时间的带服务等级平行
无网格RBF插值方法在偏微分方程计算
ICT对时尚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浙江省城市经济空间关联性及溢出效
人力资本增长能否促进我国工业资本
Ramanujan常数的级数展开、性质及其
共同配送模式下生鲜冷链物流的利益
基于多维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的销售
激波冲击下液滴变形破碎过程的实验
结构光场的传输特性及其应用
基于RNA-Seq技术的栽培和野生番茄转
条纹斑竹鲨TBC1D15蛋白的结构研究
TBC1D15基因的敲除细胞系构建及其功
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中若干关键算法
端基标记法研究受限体系PMMA扩散行
草胺酸钴配合物的催化性能及机理的
二硒化钼/碳纳米纤维杂化材料的制备
纤维素基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
锥形树枝状液晶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嘧啶-2-(1H)-硫酮类化合物的共振拉
丝素寡肽以及天然彩色丝的THz光谱研
氧化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纳米贵金属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催化
模拟研究聚合物在受限环境中的自组
家蚕丝碳化制备电催化材料及在催化
碳纳米纤维/贵金属杂化材料的制备及
功能性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水体净
溶剂调控的环己烯酮和吡啶酮激发态
Cu-MOF/PLA熔喷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
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
等离子体处理的泡沫金属负载非贵金
磷酸钙生物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性能
多面体Cu2O的组装、表面
鞣酸修复氯化降解芳香聚酰胺反渗透
氮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电催
功能性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水
基于热裂解色谱的PA6和PA66纤维鉴别
不同复合比EHDPET/NEDDP海岛复合纤
苯并噁嗪/胺固化树脂相分离规律及其
洛韦类抗病毒药物的晶型研究
二氧化硅/丝胶蛋白杂化微胶囊药物载
潜伏性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控制及其
聚电解质/疏水缔合导电水凝胶的研究
添加剂对聚醚砜(PES)膜结构和性能
草浆碱回收绿液低温预苛化除硅机制
含SiO2的细乳液聚合体系
PET固相缩聚改性及热降解特性研究
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工
分布式控制系统在造纸中的应用与控
生物酶保鲜纸的研究与开发
稀土锆酸盐体系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的合成与应用
基于硼酸钆掺杂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
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
二乙基次磷酸铝阻燃体系对玻纤增强
壳聚糖/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
酮基布洛芬的合成工艺研究及手性拆
A级箱板纸生产中造纸化学品及新技术
涂布白板纸生产过程胶黏物控制研究
煤液化多相流分离冷换过程固相漂移
金属酞菁催化氧化脱除油品中的硫化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
加氢换热器失效分析及防控工程优化
活性炭纤维网状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
湿热环境对碳纤维树脂基层合板的力
聚吡咯包覆纳米多元金属化合物阵列
界面增容对PLA结晶及强韧性的影响
具有调湿功能的复合蜂窝纸板的制备
石墨烯/PE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
超支化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
双金属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水性杂化涂层对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双层光阳极膜的制
NiO与CoMoO4微结构及表
聚苯胺基热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电
双向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
基于水热碳制备单/多层空心材料及其
酶法制备丝素肽/含银介孔生物玻璃复
基于纤维纳米晶杂化材料的智能化晶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性包装薄膜的
过渡金属化合物复合电极材料的可控
温度变化对中厚板检测系统影响和补
搅拌摩擦加工制备细晶5083铝合金及
搅拌摩擦焊隔热搅拌头研究
基于广义S变换的磨床磨削颤振监测研
基于机器视觉的中厚钢板轮廓检测系
2-UPR-2-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设计
连衣裙的造型要素与感性意象关联量
H947型电脑绣花机单机头上传动轴动
棉制品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
薄型丝织物缝口纰裂的研究
纺织品数码印花基于分区的多通道颜
基于流固耦合特性的喷气织机引纬系
陶瓷材料在概念性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服装柔性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与性
变导程螺旋引纬机构综合及动力学仿
改性瓜尔豆胶的制备及在棉织物活性
芳纶1414混纺织物及其阻燃和耐热性
丝织品生物老化以及结构性能研究
女子腰椎固定矫形支撑器针织物的工
醛组分对芳伯胺染料蚕丝着色性能的
面料性能与抽褶比例对抽褶裙外观造
EMTM背景下生活装旗袍的样板自动生
活性染料在非极性介质中染色及机理
UV固化涂料用于聚丙烯无纺布亲水改
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
纺织品数码印花软打样技术及应用研
轻薄型无缝针织物抗冲击性能研究与
智能针织服装压力测试及数据传输和
真丝/氨纶织物的弹性持久性研究
可碱洗羧酸酯型分散染料的设计合成
仿缂丝大提花服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亚麻纤维前处理传统工艺改进及其性
羊毛活化改性与漂白及耐光性研究
基于图像处理的便携式机织物参数检
机械自动假捻技术在缫丝中的应用
改性PVC耐低温性能的研究
冷环境对足部皮肤温感及人体生理指
二氧化硅气凝胶/聚丙烯熔喷非织造材
棉织物泡沫抗皱整理的研究
服装零浪费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工业建筑遗产论文 城市更新论文 保护 再利用论文 遗产廊道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yfoffi**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