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 第12-20页 |
1.1.1 产业调整带来的现实问题 | 第12-13页 |
1.1.2 传统工业区的衰退与调整 | 第13-14页 |
1.1.3 后工业时代的显著特点 | 第14-16页 |
1.1.4 城市复兴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第16-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综述 | 第20-31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5-31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 第31-33页 |
1.3.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 第31-32页 |
1.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32页 |
1.3.3 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的理论 | 第32-3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33-3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1.4.5 研究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综合价值体系 | 第38-51页 |
2.1 以综合价值为依据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判断 | 第38-40页 |
2.1.1 判断综合价值的因素 | 第38-39页 |
2.1.2 对综合价值的认知过程 | 第39-40页 |
2.2 历史所赋予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体系分析 | 第40-51页 |
2.2.1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 第41页 |
2.2.2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城市存在价值 | 第41-43页 |
2.2.3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 | 第43-45页 |
2.2.4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综合经济价值 | 第45-48页 |
2.2.5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科学技术价值 | 第48-49页 |
2.2.6 工业建筑遗产所体现的艺术审美价值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 | 第51-87页 |
3.1 国外主要国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经验与成果 | 第51-53页 |
3.1.1 工业遗产学术文件及数据库资料的建立 | 第51页 |
3.1.2 工业遗产相关保护文件的形成 | 第51-52页 |
3.1.3 工业遗产国际保护组织的确立 | 第52页 |
3.1.4 主要国家对遗产保护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完善 | 第52-53页 |
3.2 国外主要国家不同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 | 第53-59页 |
3.2.1 英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 第53-55页 |
3.2.2 美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 第55-58页 |
3.2.3 德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 第58-59页 |
3.2.4 意大利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 | 第59页 |
3.3 国外优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 | 第59-71页 |
3.3.1 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依托的再生保护 | 第59-63页 |
3.3.2 以文化与艺术作为驱动力的区域更新 | 第63-64页 |
3.3.3 以城市内港改造为目的的工业区再造 | 第64-66页 |
3.3.4 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铁路工业遗产改造 | 第66-68页 |
3.3.5 以单体工业建筑遗产为对象的功能置换 | 第68-71页 |
3.4 我国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探索 | 第71-73页 |
3.4.1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成因 | 第71页 |
3.4.2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 第71-73页 |
3.5 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模式分析 | 第73-80页 |
3.5.1 以打造公共艺术中心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 | 第73-74页 |
3.5.2 以商业办公为再利用方向的实践模式分析 | 第74-76页 |
3.5.3 以打造文创园区的综合改造实践模式分析 | 第76-78页 |
3.5.4 以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导的实践模式分析 | 第78-80页 |
3.6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与差距 | 第80-87页 |
3.6.1 整体观念滞后 | 第81页 |
3.6.2 规范制度不健全 | 第81-82页 |
3.6.3 经济投入的单一性 | 第82-83页 |
3.6.4 新兴产业的促进与引导 | 第83-85页 |
3.6.5 社会综合问题的存在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评价体系与应用模式研究 | 第87-126页 |
4.1 构建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 第87-102页 |
4.1.1 影响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判断的因素 | 第87-89页 |
4.1.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标准 | 第89-91页 |
4.1.3 工业建筑遗产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第91-93页 |
4.1.4 工业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实施机制 | 第93-102页 |
4.2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102-107页 |
4.2.1 城市区域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 第102-105页 |
4.2.2 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 | 第105-106页 |
4.2.3 综合利益因素的参与与平衡 | 第106-107页 |
4.3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模式分析 | 第107-111页 |
4.3.1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 | 第107-110页 |
4.3.2 以工业设备及生产流程为对象的保护方式 | 第110-111页 |
4.4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分析 | 第111-126页 |
4.4.1 工业建筑的自身适宜性 | 第112-117页 |
4.4.2 工业旧址的环境适宜性 | 第117-126页 |
第五章 以不同保护与再利用方式为导向的中国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设计类型分析 | 第126-163页 |
5.1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比较分析 | 第126-132页 |
5.1.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项目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126-130页 |
5.1.2 主要城市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类型分析 | 第130-132页 |
5.2 以博物馆式整体保护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32-136页 |
5.2.1 沈阳中国铸造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33-135页 |
5.2.2 鞍山中国钢铁博物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35-136页 |
5.3 以发展文创产业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36-147页 |
5.3.1 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37-139页 |
5.3.2 北京 798、751 艺术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39-142页 |
5.3.3 台北酒工场——华山文创园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42-144页 |
5.3.4 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聚集区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 第144-145页 |
5.3.5 北京二通机械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45-147页 |
5.4 以城市滨水区提升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47-151页 |
5.4.1 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47-149页 |
5.4.2 广州太古仓码头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49-150页 |
5.4.3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0-151页 |
5.5 以重大事件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51-156页 |
5.5.1 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2-154页 |
5.5.2 北京首钢工业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4-156页 |
5.6 以城市文化教育设施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56-158页 |
5.6.1 唐山城市展览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6-157页 |
5.6.2 西安陕西钢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7-158页 |
5.7 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类型分析 | 第158-163页 |
5.7.1 天津棉三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58-160页 |
5.7.2 天津拖拉机厂旧址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 第160-163页 |
第六章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改造设计方法分析 | 第163-207页 |
6.1 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建筑类型和应用方式 | 第163-168页 |
6.1.1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划分 | 第163-165页 |
6.1.2 按照工业建筑遗产的美学特征划分 | 第165-167页 |
6.1.3 工业建筑元素的应用方式 | 第167-168页 |
6.2 建筑外部特征的保护与重构方式 | 第168-181页 |
6.2.1 建筑立面的保护与重构 | 第169-178页 |
6.2.2 建筑屋顶的翻新再造 | 第178-179页 |
6.2.3 建筑外部的外向拓展 | 第179-181页 |
6.3 建筑内部空间再利用的保护与重构方式 | 第181-188页 |
6.3.1 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与组织形式 | 第181-184页 |
6.3.2 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构方式 | 第184-188页 |
6.4 旧工业元素的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188-196页 |
6.4.1 工业元素范围的界定 | 第188页 |
6.4.2 工业元素再利用遵循的原则 | 第188-190页 |
6.4.3 工业元素在环境中的应用 | 第190-191页 |
6.4.4 工业构件的艺术化再造方式 | 第191-196页 |
6.5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过程中的情感补偿 | 第196-207页 |
6.5.1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形成的因素 | 第196-197页 |
6.5.2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特征 | 第197-200页 |
6.5.3 工业建筑遗产情感补偿的措施 | 第200-207页 |
第七章 基于工业遗产廊道的“活化”再利用实践分析——以台北和天津不同工业遗产廊道为例 | 第207-252页 |
7.1 工业遗产廊道的解析与分类 | 第207-211页 |
7.1.1 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解析 | 第207-209页 |
7.1.2 工业遗产廊道的分类及特点 | 第209-211页 |
7.2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的成因比较分析 | 第211-218页 |
7.2.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 | 第211-215页 |
7.2.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形成的发展脉络 | 第215-218页 |
7.3 台北与天津两种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 | 第218-240页 |
7.3.1 台北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点布局及类型分析 | 第218-232页 |
7.3.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廊道产业布局及类型分析 | 第232-240页 |
7.4 台北与天津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策略分析 | 第240-249页 |
7.4.1 台北铁路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 | 第240-242页 |
7.4.2 天津海河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策略 | 第242-243页 |
7.4.3 不同策略指导下改造实践的对比分析 | 第243-249页 |
7.5 工业遗产廊道“活化”再利用的发展与展望 | 第249-252页 |
附录 | 第252-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72-274页 |
指正录 | 第274-276页 |
致谢 | 第276-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