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前言 | 第11-14页 |
1.1.1 从半导体到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1-13页 |
1.1.2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 | 第13-14页 |
1.2 SrTiO_3基本性质介绍 | 第14-18页 |
1.3 LaTiO_3基本性质介绍 | 第18-20页 |
1.4 极性表面与极性不连续界面 | 第20-24页 |
1.4.1 极性表面与极性不连续界面的定义 | 第20-22页 |
1.4.2 极性不连续界面的新奇物理性质 | 第22-24页 |
1.5 薄膜生长的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1.5.1 薄膜生长的表面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24-25页 |
1.5.2 热力学作用下薄膜的三种生长模式 | 第25-27页 |
1.5.3 薄膜生长常用的方法 | 第27-29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 | 第30-48页 |
2.1 超高真空技术 | 第30-32页 |
2.2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 第32-37页 |
2.2.1 STM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2.2.2 STM的基本构成及扫描模式 | 第34-37页 |
2.2.3 扫描隧道谱 | 第37页 |
2.3 分子束外延技术 | 第37-39页 |
2.4 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 | 第39-44页 |
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44-46页 |
2.6 论文实验仪器 | 第46-48页 |
第三章 SrTiO_3(110)表面的原子吸附行为研究 | 第48-66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8-53页 |
3.1.1 表面应力 | 第48-50页 |
3.1.2 SrTiO_3(110)表面重构的研究 | 第50-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3.3.1 SrTiO_3(110)表面Sr增原子链研究 | 第54-61页 |
3.3.2 SrTiO_3(110)表面Co原子研究 | 第61-62页 |
3.3.3 SrTiO_3(110)表面纳米颗粒研究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具有原子级平整表面的SrTiO_3(111)介电层 | 第66-81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6-70页 |
4.1.1 (111)方向的钙钛矿结构氧化物 | 第66-67页 |
4.1.2 SrTiO_3(111)表面重构的研究 | 第67-69页 |
4.1.3 SrTiO_3的介电性能介绍 | 第69-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4.3.1 SrTiO_3(111)薄膜的生长过程 | 第71-73页 |
4.3.2 SrTiO_3(111)薄膜的表征 | 第73-75页 |
4.3.3 SrTiO_3(111)薄膜的介电性能表征 | 第75-78页 |
4.3.4 非极性SrTiO_3(001)薄膜的生长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SrTiO_3(111)/LaTiO_3(111)极性不连续薄膜生长的探索 | 第81-91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81-8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90页 |
5.3.1 极性表面的(4×4)重构 | 第83-87页 |
5.3.2 极性不连续薄膜生长的探究 | 第87-90页 |
5.3.3 La掺杂的SrTiO_3(111)-(5×5)重构面 | 第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过渡金属硫化物薄膜MBE-STM联合系统搭建 | 第91-99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91-93页 |
6.2 MBE-STM联合系统的搭建 | 第93-96页 |
6.3 FeSe薄膜的生长 | 第96-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第99-101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99-10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8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