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5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3-14页 |
1.2 基于SO_3~(2-)/SeO_3~(2-)/TeO_3~(2-)模板的纳米级高核钨簇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基于SO_3~(2-)模板的高核钨簇 | 第15-16页 |
1.2.2 基于SeO_3~(2-)模板的高核钨簇 | 第16-21页 |
1.2.3 基于TeO_3~(2-)模板的高核钨簇 | 第21-22页 |
1.3 多酸基光催化产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4 仿生的多酸基光催化产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 第29页 |
1.6 试剂及测试手段 | 第29-31页 |
1.6.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1.6.2 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章 SO_3~(2-)阴离子指导含有铈的聚钨酸盐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35-75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化合物 1-5 的合成 | 第37-40页 |
2.2.1 化合物 1-5 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2 化合物 1-5 的合成讨论 | 第38-40页 |
2.3 化合物 1-5 的结构 | 第40-52页 |
2.3.1 化合物 1-5 的晶体数据 | 第40-42页 |
2.3.2 化合物 1-5 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2-52页 |
2.4 化合物 1-5 的表征 | 第52-60页 |
2.4.1 化合物 1-5 的红外光谱 | 第52-53页 |
2.4.2 化合物 1-5 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53-54页 |
2.4.3 化合物 1-5 的热重分析 | 第54-55页 |
2.4.4 化合物 1-5 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5-57页 |
2.4.5 化合物 1-5 的电喷雾质谱 | 第57-60页 |
2.5 化合物 1-5 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60-68页 |
2.6 小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第三章 基于SeO_3~(2-)/TeO_3~(2-)模板的含有铈的聚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75-116页 |
3.1 引言 | 第75页 |
3.2 化合物 6-11 的合成 | 第75-78页 |
3.2.1 化合物 6-11 的合成 | 第75-77页 |
3.2.2 化合物 6-11 的合成讨论 | 第77-78页 |
3.3 化合物 6-11 的结构 | 第78-96页 |
3.3.1 化合物 6-11 的晶体数据 | 第78-80页 |
3.3.2 化合物 6-11 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80-96页 |
3.4 化合物 6-11 的表征 | 第96-101页 |
3.4.1 化合物 6-11 的红外光谱 | 第96-98页 |
3.4.2 化合物 6-11 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98-99页 |
3.4.3 化合物 6-11 的热重分析 | 第99-101页 |
3.5 化合物 6-11 的性质研究 | 第101-112页 |
3.5.1 化合物 8-11 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101-102页 |
3.5.2 化合物 6-10 的电喷雾质谱 | 第102-105页 |
3.5.3 化合物 6-10 的电化学行为 | 第105-108页 |
3.5.4 化合物 8-11 的磁性 | 第108-109页 |
3.5.5 化合物 8-10 的“黑莓”行为 | 第109-112页 |
3.6 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第四章 铁取代硒钨酸盐簇合物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116-133页 |
4.1 引言 | 第116页 |
4.2 化合物 12-13 的合成 | 第116-117页 |
4.3 化合物 12-13 的结构 | 第117-123页 |
4.3.1 化合物 12-13 的晶体数据 | 第117-118页 |
4.3.2 化合物 12-13 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8-123页 |
4.4 化合物 12-13 的表征 | 第123-124页 |
4.4.1 化合物 12-13 的红外光谱 | 第123页 |
4.4.2 化合物 12-13 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123-124页 |
4.4.3 化合物 12-13 的热重分析 | 第124页 |
4.5 化合物 12-13 的性质研究 | 第124-128页 |
4.5.1 化合物 12-13 的电化学行为 | 第124-127页 |
4.5.2 化合物 12-13 的磁性 | 第127-128页 |
4.6 化合物 12-13 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第128-130页 |
4.6.1 化合物 12-13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128页 |
4.6.2 化合物 12-13 的稳定性研究 | 第128-129页 |
4.6.3 化合物 12-13 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129-130页 |
4.7 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锰取代硒钨酸盐簇合物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133-149页 |
5.1 引言 | 第133页 |
5.2 化合物 14-15 的合成 | 第133-135页 |
5.2.1 化合物 14-15 的合成 | 第133-134页 |
5.2.2 化合物 14-15 的合成讨论 | 第134-135页 |
5.3 化合物 14-15 的结构 | 第135-141页 |
5.3.1 化合物 14-15 的晶体数据 | 第135-136页 |
5.3.2 化合物 14-15 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36-141页 |
5.4 化合物 14-15 的表征 | 第141-142页 |
5.4.1 化合物 14-15 的红外光谱 | 第141页 |
5.4.2 化合物 14-15 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141-142页 |
5.4.3 化合物 14-15 的热重分析 | 第142页 |
5.5 化合物 14-15 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第142-145页 |
5.5.1 化合物 14-15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142-143页 |
5.5.2 化合物 14-15 的稳定性研究 | 第143-144页 |
5.5.3 化合物 14-15 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144-145页 |
5.6 小结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第六章 有机锡修饰的硒钨酸盐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149-178页 |
6.1 引言 | 第149-150页 |
6.2 化合物 16-18 的合成 | 第150-151页 |
6.3 化合物 16-18 的结构 | 第151-164页 |
6.3.1 化合物 16-18 的晶体数据 | 第151-152页 |
6.3.2 化合物 16-18 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52-164页 |
6.4 化合物 16-18 的表征 | 第164-166页 |
6.4.1 化合物 16-18 的红外光谱 | 第164页 |
6.4.2 化合物 16-18 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164-165页 |
6.4.3 化合物 16-18 的热重分析 | 第165-166页 |
6.5 化合物 16-17 的电化学行为 | 第166-169页 |
6.6 化合物 16-17 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第169-174页 |
6.6.1 化合物 16-17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169-170页 |
6.6.2 化合物 16-17 的稳定性研究 | 第170-172页 |
6.6.3 化合物 16-17 的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172-174页 |
6.7 小结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8页 |
第七章 仿生的多酸基七核钴簇用于可见光驱动水氧化 | 第178-200页 |
7.1 引言 | 第178-179页 |
7.2 化合物19的合成 | 第179页 |
7.3 化合物19的结构 | 第179-182页 |
7.3.1 化合物19的晶体数据 | 第179-180页 |
7.3.2 化合物19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180-182页 |
7.4 化合物19的表征 | 第182-183页 |
7.4.1 化合物19的红外光谱 | 第182-183页 |
7.4.2 化合物19的粉末衍射分析 | 第183页 |
7.4.3 化合物19的热重分析 | 第183页 |
7.5 化合物19的可见光驱动水氧化实验 | 第183-197页 |
7.5.1 化合物19作为水氧化催化剂的前提 | 第183-186页 |
7.5.2 化合物19的可见光驱动水氧化研究 | 第186-193页 |
7.5.3 化合物19的稳定性研究 | 第193-197页 |
7.6 小结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2页 |
个人简历 | 第202-20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