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部岩浆活动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天文学和地理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火山学论文
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部岩浆活动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9页
引言第19-29页
  (一)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二) 关于氦同位素示踪第19-22页
    1、氦同位素示踪研究第19-22页
    2、氦同位素数据的矫正和源区比例计算第22页
    3、氦同位素在火山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第22页
  (三) 关于温泉水化学地质温标第22-23页
  (四) 关于CO_2-CH_4气体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标第23-24页
  (五) 关于腾冲火山研究第24-28页
    1、地质背景第24-25页
    2、腾冲火山研究回顾第25-26页
    3、前人对腾冲火山及其活动性的认识第26-28页
  (六)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8-29页
第一章、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内容第29-35页
  (一) 总体思路第29-30页
  (二) 原理第30-31页
  (三) 技术路线第31-33页
  (四)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研制防大气污染和具富集功能的取样器第33页
    2、计算腾冲火山区上地壳的相对地热梯度第33页
    3、腾冲火山区上地壳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33页
    4、氦同位素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及计算第33-34页
    5、腾冲火山区幔源物质释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第34页
    6 CO_2和CH_4气体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岩浆温度计算第34页
    7、岩浆的存在及其活动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第34页
    8、腾冲火山孕育喷发的成因机制模型第34-35页
第二章、腾冲火山区上地壳温度场研究第35-50页
  (一) 火山岩浆分布与温泉的关系第35-36页
  (二) 温泉地球化学资料及选取第36-44页
  (三) 相对地热梯度第44-46页
    1、相对地热梯度概念第44页
    2、相对地热梯度计算第44-45页
    3、最可能的相对地热梯度数据的选取第45页
    4、相对地热梯度数据的空间插值第45-46页
  (四) 讨论第46-48页
    1、相对地热梯度异常区域第46-47页
    2、与地壳速度结构的关系第47页
    3、与地壳电性结构的关系第47-48页
    4、与幔源物质释放的关系第48页
    5、与地壳形变的关系第48页
    6、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第48页
  (五)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防大气污染和具有富集功能气体取样器的研制及改进第50-55页
  (一) 前言第50-51页
  (二) 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第51-53页
    1、集气罩第52页
    2、观察室第52页
    3、微量组分富集装置第52页
    4、储气装置第52页
    5、排气装置第52页
    6、气体样品转接装置第52-53页
    7、气样袋第53页
  (三) 系统组装及采样方法第53页
    1、系统排气第53页
    2、气体富集第53页
  (四) 本章小结第53-55页
    1、采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53-54页
    2、本装置的优点第54-55页
第四章、三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5-70页
  (一) 2003 年第一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5-59页
  (二) 2004 年第二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59-65页
  (三) 2006 年第三期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第65-70页
第五章、腾冲火山区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研究第70-99页
  (一) 氦同位素示踪原理第70-71页
  (二) 数据获取与计算方法第71-72页
  (三) 2003 年第一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72-79页
  (四) 2004 年第二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79-87页
  (五) 2006 年第三期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显示的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第87-95页
  (六) 20 年来幔源物质释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第95-98页
  (七)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三大岩浆囊现今温度研究第99-116页
  (一) CO_2/CH_4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原理第99-100页
  (二) CO_2/CH_4分子对碳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公式的选择第100-107页
  (三) 热海地区观测数据获得的岩浆囊温度第107-110页
  (四) 腾冲火山区观测数据获得的岩浆囊温度第110-115页
  (五)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腾冲火山现今活动性综合研究第116-125页
  (一) 腾冲火山区的现存岩浆囊第116-117页
  (二) 腾冲火山的成因模型第117-118页
  (三) 腾冲火山现今活动性第118-125页
    1、地壳形变第118-120页
    2、地震活动第120-123页
    3、幔源物质释放的持续增强第123-125页
第八章、结论及问题第125-128页
  (一) 主要结论第125页
  (二) 主要创新点第125-127页
  (三) 遗留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143页

本篇论文共143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
长白山天池火山全新世爆炸喷发的岩
人工智能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
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年代意义及其实际
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
断裂相互作用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
地质灾害事件的~(14)C年代学研究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
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
提取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定量热红外
多元地震波信息的构造和储层响应及
怒江断裂带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特征
并行计算技术在遥感震害分析处理中
海洋特殊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反应影
地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
高温高压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谱峰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及
基于小波分析的井水位典型干扰动态
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初步研究
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则木河断裂带典型地段断层活动速率
玛多—甘德断裂活动性研究
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电离层TEC异常
燕山—渤海地震带构造变形与应变潮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计算参数敏感性分
地震地电场观测中网络传感器技术研
有限单元法在跨断层水准变化机理研
地震定位对剪切波分裂的影响分析与
面向对象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震害提
高温高压下辉长岩弹性波速及其衰减
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其定
利用并行计算方法实现地震活动速率
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基于KS-1型摆的宽频带电子反馈地震
小波方法在地震遥感信息提取中的应
图像信息(PI)方法在我国大陆部分
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首都
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结构建模与地震动
速度与衰减结构成像及其在滇中地区
微震事件检测及震相自动识别研究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震信息发布系
高性能计算与GPS地壳形变信息提取
结合河流阶地变形探讨临潼—长安断
川滇地区Lg波Q值横向不均匀性的研究
InSAR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精度分析及
人工源和随机源激发地震波的时域有
首都圈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三轴压力下水与砂岩、灰岩反应的实
滇西南怒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构造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异常的
影响井水位变化的几种因素研究
辽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的地壳介质剪
地震计台站标定技术研究
地电场观测中已知源干扰抑制研究
地震网络科技环境与测震数据服务研
地震数据采集器GPS授时系统
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研
地震定位服务平台研究和设计
基于GAMIT软件的GPS数据处理框架建
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调查震害指数关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
地壳运动变形的非线性与地震
利用全球虚拟地震台网进行快速地震
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地震观测网络模
则木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利用初至压缩波对大地震破裂直接成
地震观测传感器的数字通信专用芯片
GPS基准站连续观测数据的地壳运动微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
利用区域遥测台网研究云南地区地壳
“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问题
GIS在地震应急系统及地震信息共享中
强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
地震网格计算与网络协同应用研究
利用相关检测法进行地震波速及其变
小区域GPS数据优化处理探索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布设方法的研
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
断层错动引发基岩上覆土层破裂及其
超宽频带与甚宽频带地震计精确标定
全球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
小波变换在地震数据压缩和震相到时
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
中国一些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的矩加速
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
用近源数字化资料对永胜6.0级地震余
我国现有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
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断裂的卫星热红外
地震崩塌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及初步
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振动与强地面运
高墩及大跨桥梁的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震害预测中结构地震破坏指数的不确
 
腾冲火山论文 氦同位素论文 碳同位素论文 地质温度计论文 岩浆囊论文 模型 温泉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6550**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