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5
页 | 1 绪论 | 第15-22
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6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
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
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
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 第16-20
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
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
页 | ·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 第20
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
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
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
页 | 2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22-33
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
页 | · 森林生态 | 第22-23
页 | · 林业产业 | 第23-24
页 | · 系统耦合 | 第24-25
页 | · 生态林业 | 第25-26
页 | · 耦合应用理论 | 第26-32
页 | · 系统论 | 第26-28
页 | · 控制论 | 第28-30
页 |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0-31
页 | · 协同学 | 第31-32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
页 | 3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特征 | 第33-40
页 | · 整体性 | 第33-34
页 | · 开放性 | 第34
页 | · 特殊性 | 第34-35
页 | · 社会性 | 第35-37
页 | · 战略性 | 第37-38
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
页 | 4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 | 第40-58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基本要素 | 第40-54
页 | · 人口 | 第40-42
页 | · 环境 | 第42-48
页 | · 资源 | 第48-52
页 | · 资金 | 第52-54
页 | · 科技 | 第54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关系 | 第54-57
页 | · 森林生态对林业产业的基础关系 | 第55
页 | · 林业产业对森林生态的主体关系 | 第55-57
页 | · 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耦合的主导关系 | 第5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
页 | 5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功能 | 第58-68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58-61
页 | · 森林生态的物流 | 第58-59
页 | · 林业产业的物流 | 第59-60
页 | · 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物流的相互转化 | 第60-61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 | 第61-65
页 | · 森林生态的能流 | 第61-63
页 | · 林业产业的能流 | 第63-64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 第64-65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价值增殖和信息传递 | 第65-67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价值增殖 | 第65-66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信息传递 | 第66-67
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
页 | 6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平衡 | 第68-76
页 | · 森林生态平衡 | 第68-70
页 | · 森林生态平衡的一般涵义 | 第68
页 | · 森林生态的稳定性和稳态的进化 | 第68-69
页 | · 森林生态的平衡机制 | 第69-70
页 | ·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平衡 | 第70-71
页 | ·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平衡的涵义 | 第70
页 | · 森林生态平衡与林业产业平衡的矛盾统一 | 第70
页 | ·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平衡的基本内容 | 第70-71
页 | ·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平衡的基本标志 | 第71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平衡的基本规律 | 第71-7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
页 | 7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生态化转型 | 第76-83
页 | · 生态化转型的背景 | 第76-77
页 | · 我国林业性质、任务和地位作用的变化 | 第76
页 | · 生态林业的出现 | 第76-77
页 | · 产业生态学的建立 | 第77
页 | · 生态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模式构建 | 第77-81
页 | · 生态化的基本内容 | 第77-80
页 | · 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构建 | 第80-8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
页 | 8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经营管理 | 第83-92
页 | · 耦合系统经营管理提出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 第83
页 | · 耦合系统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83-84
页 | · 耦合系统经营管理体系框架 | 第84-88
页 | · 林业产业生产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 第84
页 | · 森林价值的整体发挥 | 第84-85
页 | · 人工造林和科学培育 | 第85-86
页 | · 商品林经营 | 第86
页 | · 有选择地进行林木更新和森林间伐 | 第86-87
页 | · 尽量采用育林控制和生物防治来控制森林病虫害 | 第87
页 | · 突出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 第87
页 | · 效法自然,发展循环经济 | 第87-88
页 | · 注重木材的节约利用 | 第88
页 | · 调节控制手段的适应性运用 | 第88
页 | · 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经营管理评价指标 | 第88-91
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
页 | 9 伊春林管局双丰林业局森林生态林业产业耦合因子分析 | 第92-116
页 | · 双丰林业局基本概况 | 第92-100
页 | · 地理位置 | 第92
页 | · 自然条件 | 第92-93
页 | ·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 第93-94
页 |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94-97
页 | · 环境状况 | 第97-98
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98-100
页 | · 耦合因子分析 | 第100-115
页 | · 数据与指标设计 | 第100-109
页 | · 耦合度分析 | 第109-113
页 | · 耦合机理分析 | 第113-114
页 | · 耦合发展效应 | 第114-115
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
页 | 结论 | 第116-118
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
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