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言 | 第11-18页 |
一、《国家与革命》之历史定位 | 第11-13页 |
二、《国家与革命》之“古文今谈” | 第13-15页 |
三、《国家与革命》之“我”的书写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国家与革命》传播的土壤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主题契合:“中国向何处去”的内生渴求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文化接洽:传统习俗与国人认知的对接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主体选择: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情怀感召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物质载体:白话文的兴起和印刷业的繁荣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国家与革命》沈雁冰译本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国家与革命》沈译本的问世过程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国家与革命》沈译本的文本剖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国家与革命》沈译本的历史镜鉴 | 第28-35页 |
一、文本的选择与马列主义传播路径的多样化 | 第28-30页 |
二、文本的汉译与马列主义传播主体的历史性 | 第30-32页 |
三、文本的传播与国共两党的政党建设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柯柏年译本和中国社会的三次论争 | 第35-56页 |
第一节 《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过程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与五四时期的三次论争 | 第38-51页 |
一、《国家与革命》和“如何改造中国”之争 | 第38-42页 |
二、《国家与革命》和“走什么样的道路”之争 | 第42-47页 |
三、《国家与革命》和“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 第47-51页 |
第三节 《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历史价值 | 第51-56页 |
一、文本的选择与马列主义传播内涵的时代化 | 第51-52页 |
二、文本的品质与马列主义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 第52-54页 |
三、文本的传播与马列主义传播载体的多元化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国家与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阶级观 | 第56-67页 |
第一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阶级观的转变一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阶级观的中国化 | 第58-64页 |
第三节 从毛泽东阶级观的演绎看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复归” | 第64-67页 |
第五章 《国家与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观 | 第67-89页 |
第一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主体的探究 | 第68-73页 |
第二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对象的探析 | 第73-78页 |
第三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道路的探论 | 第78-83页 |
第四节 从毛泽东革命观的演绎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复归” | 第83-89页 |
第六章 《国家与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观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国家观的形成 | 第92-96页 |
第二节 从《国家与革命》看中国共产党人国家观的中国化 | 第96-102页 |
第三节 从毛泽东国家观的演绎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复归” | 第102-108页 |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版的《国家与革命》 | 第108-117页 |
第一节 从逻辑层面看《国家与革命》的演绎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从文本层面看《国家与革命》的推演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从文化层面看《国家与革命》的纵深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