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 桃蚜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桃蚜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桃蚜对有机氯和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3-14页 |
· 桃蚜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4-15页 |
· 桃蚜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5-16页 |
· 桃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6页 |
· 桃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6-17页 |
· 桃蚜抗药性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 | 第17-26页 |
· 酯酶(E4/FE4)扩增 | 第18-19页 |
· 变构的乙酰胆碱酯酶(MACE) | 第19-21页 |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突变(kdr/super-kdr) | 第21-23页 |
·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基基因的复制和突变(rdl) | 第23-24页 |
· 细胞色素P450 CYP6CY3过表达 | 第24-25页 |
· 乙酰胆碱受体(nAChR)基因突变 | 第25页 |
· 药剂对表皮穿透能力降低 | 第25-26页 |
· 桃蚜抗性监测方法及抗性治理策略 | 第26-28页 |
· 桃蚜的抗性监测方法 | 第26-27页 |
· 抗性治理策略 | 第27-28页 |
· 蚜虫种群遗传学及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 第28-32页 |
· 害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害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我国桃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 第33-7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供试虫源 | 第33-35页 |
· 供试药剂与耗材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桃蚜的饲养 | 第35页 |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75页 |
· 桃蚜敏感品系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 第36页 |
· 2011年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36-46页 |
· 2012年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46-56页 |
· 2013年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56-66页 |
· 2014年桃蚜田间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66-68页 |
· 2011-2014年田间桃蚜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发展趋势 | 第68-7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5-78页 |
第三章 田间药剂处理对桃蚜抗性发展的影响 | 第78-9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 供试桃蚜的采集与饲养 | 第78-79页 |
· 供试药剂 | 第79页 |
· 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 饲养方法 | 第80页 |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80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89-90页 |
第四章 我国桃蚜田间种群抗药性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 | 第90-11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5页 |
· 供试虫源 | 第91页 |
· 供试药剂与试剂耗材 | 第91页 |
· 仪器设备 | 第91页 |
· 增效剂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 单头桃蚜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92页 |
· 桃蚜酯酶扩增基因E4/FE4的检测 | 第92-94页 |
·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位点L1014F检测 | 第94页 |
·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3页 |
· 增效剂 | 第95-99页 |
· 桃蚜个体羧酸酯酶活性 | 第99-103页 |
· E4/FE4酯酶基因扩增检测结果 | 第103-108页 |
·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位点L1014F检测 | 第108-113页 |
· 讨论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亚致死效应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 | 第115-12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7页 |
· 供试虫源 | 第115页 |
· 饲养条件 | 第115-116页 |
· 化学试剂及耗材 | 第116页 |
· 氟啶虫胺腈对桃蚜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116页 |
· 氟啶虫胺腈LC_(25)亚致死剂量对桃蚜的处理与生命表的构建 | 第116页 |
· 生命表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16-1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3页 |
· 氟啶虫胺腈对桃蚜LC_(25)浓度的确定 | 第117页 |
· 氟啶虫胺腈LC_(25)对桃蚜F_0代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剂量处理桃蚜后对其F_I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8-12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桃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125-1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25-126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125-126页 |
· 实验仪器、试剂 | 第1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6-129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126-127页 |
· 微卫星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127-12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9-130页 |
· 遗传多样性检测 | 第129页 |
· 无义等位基因(Null alleles) | 第129页 |
·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第129-130页 |
·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130页 |
· 近交系数 | 第130页 |
· 分子方差分析 | 第130页 |
· 种群结构分析 | 第1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42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130-131页 |
· 微卫星引物筛选及PCR扩增 | 第131页 |
· 毛细管电泳分型检测 | 第131-135页 |
· 桃蚜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135-139页 |
· 桃蚜地理种群结构 | 第139-142页 |
· 讨论 | 第142-14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创新点 | 第146页 |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