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English Catalog | 第13-17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 盐碱地基本概况 | 第20-25页 |
· 盐碱地成因 | 第20-22页 |
· 盐碱地类型及盐碱化程度变化 | 第22-23页 |
· 松嫩平原盐碱地类型及碱斑成因 | 第23-24页 |
· 盐碱地危害 | 第24-25页 |
· 松嫩平原盐碱地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松嫩平原盐碱地植物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松嫩平原盐碱地微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极端环境中嗜盐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 嗜盐微生物研究历史 | 第28-30页 |
· 中度嗜盐菌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 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2 松嫩平原极端盐碱土壤主要特性 | 第37-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极端土壤pH、电导率、总碱度 | 第40-41页 |
· 极端盐碱土壤离子含量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极端盐碱土壤电导率分析 | 第41-42页 |
· 极端盐碱土壤pH值和总碱度分析 | 第42页 |
· 极端盐碱土壤离子含量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3 极端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特征调查 | 第44-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细菌抗NaHCO_3的水平差异 | 第46-47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细菌抗Na2CO_3的水平差异 | 第47-49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细菌抗pH的水平差异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中细菌抗NaHCO_3的水平差异特点 | 第50-51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中细菌抗Na2CO_3的水平差异特点 | 第51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中细菌抗pH的水平差异特点 | 第51页 |
·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4 极端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的筛选与多样性研究 | 第52-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71页 |
· 极端盐碱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59-66页 |
· 极端盐碱土壤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6-71页 |
· 讨论 | 第71-72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的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与多样性分析 | 第71页 |
·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方法分析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多样性 | 第71-72页 |
· 本章小节 | 第72-74页 |
5 极端盐碱土壤中潜在新种的多相分类学分析 | 第74-8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9页 |
· 材料 | 第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7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 菌株的纯化与保存 | 第79页 |
· 形态学特征 | 第79-80页 |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80-82页 |
· 生长特性 | 第82页 |
· API50、API20OE和API ZYM及其它酶学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82-83页 |
·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83页 |
· 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 | 第83-85页 |
· 醌组分分析结果 | 第85页 |
· G+C moL%含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 讨论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9页 |
6 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的抗性特征 | 第89-9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 材料 | 第89页 |
·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 细菌的耐碱盐测定结果 | 第90-92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的抗性 | 第92-95页 |
· 讨论 | 第95-96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对Na_2CO_3抗性 | 第95页 |
· 极端盐碱土壤中细菌对NaCl和pH值抗性 | 第95-96页 |
· 本章小节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附录 | 第112-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