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7页 |
· 激光原理及其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15-23页 |
· CO_2激光器原理 | 第15-19页 |
·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19-23页 |
· 陶瓷金属化 | 第23-27页 |
· 陶瓷金属化 | 第23-24页 |
· 陶瓷金属化的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24-27页 |
· 陶瓷金属化的研究现 | 第24-25页 |
· 陶瓷金属化的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透明陶瓷材料 | 第27-39页 |
· 透明陶瓷材料的透光原理以及影响透光性的因素 | 第29-31页 |
· 陶瓷的透光原理 | 第29-30页 |
· 陶瓷的透光原理影响透光性的因素 | 第30-31页 |
· 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31-35页 |
· 粉料制备 | 第31-33页 |
· 成型工艺 | 第33-34页 |
· 烧结工艺 | 第34-35页 |
· 透明陶瓷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35页 |
· 透明陶瓷在闪烁器件中的应用-闪烁晶体及闪烁晶体阵列 | 第35-39页 |
· 闪烁晶体 | 第35-36页 |
· 闪烁晶体阵列 | 第36-39页 |
· 稀土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39-44页 |
· 稀土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 稀土元素简介 | 第39页 |
· 光致发光 | 第39-40页 |
· 发光和猝灭 | 第40-42页 |
· 稀土光致发光的研究现状 | 第42-44页 |
· 下转换(量子剪裁)材料 | 第42-43页 |
· 上转换材料 | 第43页 |
· 长余辉材料 | 第43-44页 |
· 白光LED | 第44页 |
· 闪烁晶体材料 | 第4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44-47页 |
· 采用激光扫描进行陶瓷金属化 | 第44-46页 |
· 采用激光扫描法制备透明陶瓷微球及其薄膜 | 第46-47页 |
第2章 实验与制备方法 | 第47-55页 |
· Al_2O_3陶瓷的表面金属化 | 第47-51页 |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过程 | 第47-50页 |
· Al_2O_3陶瓷的金属化 | 第47-49页 |
· 金属化后的Al_2O_3陶瓷与Cu板的焊接 | 第49-50页 |
· 性能表征 | 第50-51页 |
· 焊接界面剪切强度的测定 | 第51页 |
· 透明陶瓷微球的制备 | 第51-55页 |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2页 |
· 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 透明陶瓷微球的制备 | 第52-53页 |
· 透明陶瓷微球薄膜的制备 | 第53页 |
· 性能表征 | 第53-55页 |
第3章 Al_2O_3陶瓷的激光表面金属化 | 第55-75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73页 |
· 激光加热法制备Al_2O_3陶瓷表面金属化的数学模型 | 第56-59页 |
· Al_2O_3陶瓷表面金属化组织分析 | 第59-67页 |
· Al_2O_3/Cu界面分析 | 第67-71页 |
· 激光加热金属化法的其它应用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金属化的Al_2O_3陶瓷与Cu的焊接及导热性能 | 第75-101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99页 |
· 焊接截面的微观组织及元素分布分析 | 第75-77页 |
· 扫描速度对金属化表面组织及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77-85页 |
· 扫描速度对金属化表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77-80页 |
· 扫描速度对焊接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第80-82页 |
· 焊接界面的断裂分析 | 第82-85页 |
· 扫描次数对金属化表面组织及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85-92页 |
· 扫描次数对表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85-88页 |
· 扫描次数对焊接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 断口的微观组织 | 第90页 |
· 金属化陶瓷的表面处理对焊接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第90-92页 |
· Al_2O_3粉体第二相加入对金属化表面微观组织及焊接性能的影响 | 第92-97页 |
· 第二相(Al_2O_3粉体)加入对金属化表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92-94页 |
· 第二相(Al_2O_3粉体)加入对焊接界面剪强度的影响 | 第94-96页 |
· 第二相(Al_2O_3粉体)加入对断口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96-97页 |
· 金属化表面焊接后的导热性能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激光加热法制备单斜相氧化钆(Gd_2O_3)透明陶瓷微球 | 第101-115页 |
· 引言 | 第101-103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3-113页 |
· 激光加热制备透明相单斜Gd_2O_3陶瓷微球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03-106页 |
· 熔化 | 第103-104页 |
· 气孔排出 | 第104-105页 |
· 凝固 | 第105-106页 |
· 透明Gd_2O_3陶瓷微球透光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 透明Gd_2O_3陶瓷微球SEM显微组织分析图 | 第107-108页 |
· 透明Gd_2O_3陶瓷微球的相组成分析 | 第108-109页 |
· Gd_2O_3透明陶瓷微球薄膜的制备及可见光区透过率分析 | 第109-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激光加热法制备透明YAG:Ce~(3+)陶瓷微球及其荧光性能 | 第115-131页 |
· 引言 | 第115-118页 |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118-129页 |
· 激光加热制备YAG:Ce~(3+)透明陶瓷微球的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18-121页 |
· 熔化 | 第118-119页 |
· 气孔排出 | 第119-120页 |
· 凝固 | 第120-121页 |
· 样品微观组织SEM分析以及透光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 样品结晶性能XRD分析 | 第123-125页 |
· 样品荧光性能分析 | 第125-129页 |
· 样品的PLE,PE曲线 | 第125-127页 |
· 晶化程度对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 掺杂浓度对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7章 激光加热法制备Al_2O_3透明陶瓷微球 | 第131-143页 |
· 引言 | 第131-13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32-141页 |
· 激光加热制备透明Al_2O_3陶瓷微球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32-134页 |
· 熔化 | 第132-133页 |
· 气孔排出 | 第133页 |
· 凝固 | 第133-134页 |
· Al_2O_3透明陶瓷微球的透光性 | 第134-137页 |
· 激光扫描前后粉体透光性的变化 | 第134-136页 |
· 激光扫描速度和微球半径对Al_2O_3透明陶瓷微球透光性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 透明Al_2O_3微球的表面和端口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137-138页 |
· 透明Al_2O_3微球的表面微观形貌 | 第137页 |
· 透明Al_2O_3微球的断口微观形貌 | 第137-138页 |
· 透明Al_2O_3微球的热力学分析 | 第138-139页 |
· 透明Al_2O_3陶瓷微球的粒度分布表征 | 第139-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43-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博士期间撰写论文和专利 | 第161-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