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3页 |
导论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27页 |
一、本文研究背景 | 第23-25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案例在鉴定中占有重要比例 | 第23-24页 |
(二)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问题缺乏深入探究 | 第24页 |
(三)笔迹鉴定中同一认定科学性受到一定质疑 | 第24-25页 |
(四)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活动亟待制度规范 | 第25页 |
(五)三大诉讼法条文修改提出的各项全新要求 | 第25页 |
二、本文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一)丰富与完善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学理成果与积淀 | 第26页 |
(二)从同一认定的本源角度出发对其科学性作出阐释与印证 | 第26页 |
(三)为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规范化建设提供前行路径 | 第26-27页 |
(四)为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深入发展予以体系化支撑 | 第2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7-35页 |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一)国内相关领域文献及成果的统计与阐释 | 第28-29页 |
(二)国内相关领域现有研究基础与系统述评 | 第29-32页 |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一)国外相关领域文献及成果的综述与阐释 | 第32-34页 |
(二)国外相关领域现有研究基础与特点评价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35-40页 |
一、本文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一)文献梳理法 | 第35页 |
(二)理论研究法 | 第35-36页 |
(三)实证探索法 | 第36页 |
(四)比较借鉴法 | 第36-37页 |
(五)法理分析法 | 第37页 |
二、本文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一)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学理定位研究 | 第37-38页 |
(二)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论证基础研究 | 第38页 |
(三)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实务探析研究 | 第38页 |
(四)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证据应用研究 | 第38页 |
(五)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保障基石研究 | 第38-40页 |
第一章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学理定位 | 第40-75页 |
第一节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界说与诠释 | 第40-50页 |
一、与同一认定术语相关的语义辨析 | 第40-43页 |
(一)同一认定中的“同一”术语界定 | 第41-42页 |
(二)与“同一”较为接近的语词辨析 | 第42-43页 |
二、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界说厘清 | 第43-47页 |
(一)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释义解读 | 第44-45页 |
(二)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构成要素 | 第45-47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的理性认知与把握 | 第47-50页 |
(一)同一认定“排他性”的理性认知与把握 | 第47-48页 |
(二)同一认定“变异性”的理性认知与把握 | 第48-49页 |
(三)同一认定“相对性”的理性认知与把握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模式与特点 | 第50-56页 |
一、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模式分类 | 第50-53页 |
(一)典型代表意义的同一认定分类模式 | 第50-51页 |
(二)无受审查客体的同一认定分类模式 | 第51-53页 |
二、笔迹鉴定中的同一认定主要特点 | 第53-56页 |
(一)带有鉴定人的主观认识性因素 | 第53-54页 |
(二)承载鉴定人的实践经验与积累 | 第54页 |
(三)需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与方法 | 第54-55页 |
(四)属于证据材料评价的专门活动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笔迹鉴定与相关领域中的同一认定辨析 | 第56-64页 |
一、笔迹鉴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同一认定联系与差异 | 第56-59页 |
(一)日常生活中普遍可见的各类同一认定活动 | 第56-57页 |
(二)同一认定在笔迹鉴定与日常生活中的辨析 | 第57-59页 |
二、笔迹鉴定与侦查活动中的同一认定联系与差异 | 第59-61页 |
(一)侦查工作中时常运用的同一认定专门活动 | 第59-60页 |
(二)同一认定在笔迹鉴定与侦查活动中的辨析 | 第60-61页 |
三、笔迹鉴定与其他鉴定中的同一认定联系与差异 | 第61-64页 |
(一)其他鉴定中高度应用的同一认定专门活动 | 第62页 |
(二)同一认定在笔迹鉴定与其他鉴定中的辨析 | 第62-64页 |
第四节 笔迹鉴定视域下同一认定的质疑与困惑 | 第64-75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科学性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 第64-68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较多依赖主观认识因素的质疑与矛盾 | 第65-67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量化指标所占比重偏少的质疑与矛盾 | 第67-68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活动证据应用的现实困惑 | 第68-71页 |
(一)形同虚设的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证据审查 | 第68-69页 |
(二)针对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争议较为频发 | 第69-71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规范化建设的滞后与缺憾 | 第71-75页 |
(一)质量监控在笔迹同一认定活动中尚未全面形成 | 第71-72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活动的技术标准建构仍较为滞后 | 第72-75页 |
第二章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论证基础 | 第75-114页 |
第一节 笔迹同一认定的客观依据阐释 | 第75-87页 |
一、外在反映性是笔迹同一认定的感知前提 | 第75-78页 |
(一)外在反映性的概览与梳理 | 第76-77页 |
(二)矛盾交织下的外在反映性 | 第77-78页 |
二、个体差异性是笔迹同一认定的认识基础 | 第78-82页 |
(一)个体差异性的概览与梳理 | 第79-80页 |
(二)机理诠释下的个体差异性 | 第80-82页 |
三、相对稳定性是笔迹同一认定的必备条件 | 第82-87页 |
(一)相对稳定性的概览与梳理 | 第83-84页 |
(二)辩证分析下的相对稳定性 | 第84-87页 |
第二节 笔迹同一认定的检验机理阐释 | 第87-101页 |
一、书写技能是个体文字掌握的后天习得 | 第87-95页 |
(一)书写技能形成的必备条件 | 第87-89页 |
(二)书写技能发展的核心规律 | 第89-91页 |
(三)书写技能演变的动态变化 | 第91-95页 |
二、书写习惯是笔迹同一认定的内在本质 | 第95-101页 |
(一)训练巩固下的书写习惯形成标志 | 第95-97页 |
(二)书写习惯与书写技能间互为交织 | 第97-99页 |
(三)书写习惯系同一认定的内在本质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笔迹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阐释 | 第101-114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的哲理基础 | 第101-104页 |
(一)辩证思维范畴中的同一观认识 | 第101-102页 |
(二)对立统一关系引领下的同一论 | 第102-103页 |
(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间的同一 | 第103-104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的生理基础 | 第104-107页 |
(一)大脑机能对笔迹书写的高度掌控 | 第104-105页 |
(二)书写器官协同支配下的动作反应 | 第105-106页 |
(三)构成书写活动体系的生理性机制 | 第106-107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的心理基础 | 第107-110页 |
(一)贯穿于书写活动全过程的心理活动 | 第108-109页 |
(二)个性心理对书写活动的制约与关联 | 第109页 |
(三)心理状态对于个体书写活动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四、笔迹同一认定的法理基础 | 第110-114页 |
(一)物证证明思想的必由路径 | 第110-111页 |
(二)证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支撑 | 第111-112页 |
(三)现代司法公正的应然选择 | 第112-114页 |
第三章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实务探析 | 第114-160页 |
第一节 笔迹同一认定活动的操作性规程 | 第114-129页 |
一、全面分析检材笔迹 | 第114-118页 |
(一)深入掌握案件相关信息 | 第114-115页 |
(二)判明检材笔迹详细情形 | 第115-117页 |
(三)分析检材笔迹所受影响 | 第117-118页 |
二、严格审核样本笔迹 | 第118-121页 |
(一)了解样本书写人之情形 | 第118-119页 |
(二)查明样本笔迹来源方式 | 第119-120页 |
(三)审核样本笔迹是否可靠 | 第120-121页 |
三、笔迹特征选择比较 | 第121-125页 |
(一)笔迹特征的解读与选择 | 第121-123页 |
(二)笔迹特征比较基本原则 | 第123-124页 |
(三)笔迹特征的异同与比较 | 第124-125页 |
四、检材样本综合评断 | 第125-129页 |
(一)特征符合点评估的基本规律 | 第125-126页 |
(二)特征差异点性质的科学分析 | 第126-128页 |
(三)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综合评断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笔迹同一认定中的特征体系应用 | 第129-143页 |
一、笔迹特征体系应用的统计分析 | 第129-135页 |
(一)笔迹特征体系应用的案例来源 | 第130-131页 |
(二)笔迹特征体系应用的统计分析 | 第131-135页 |
二、笔迹特征体系应用的实证考量 | 第135-139页 |
(一)笔迹特征种类应用较为单薄 | 第135-136页 |
(二)笔迹特征应用认识有待深化 | 第136-138页 |
(三)笔迹特征应用依据较为薄弱 | 第138-139页 |
三、笔迹特征体系应用的合理建构 | 第139-143页 |
(一)全面发现与应用笔迹中存在的各类特征 | 第139-140页 |
(二)恰当选择具有较高认定价值的笔迹特征 | 第140-142页 |
(三)夯实用以同一认定的笔迹特征应用依据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优化 | 第143-160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的现状考察 | 第143-148页 |
(一)结论性意见确定与否的不同表述 | 第143-145页 |
(二)自身同一与来源同一的相应表述 | 第145-147页 |
(三)认识对象不同而形成的表述差异 | 第147-148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的实然困惑 | 第148-152页 |
(一)同一认定主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 第148-149页 |
(二)意见表述方式规范化的不甚统一 | 第149-150页 |
(三)现实条件与诉讼期待的潜在距离 | 第150-151页 |
(四)同一认定意见表述中的认识歧义 | 第151-152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的优化路径 | 第152-160页 |
(一)严格遵循客观中立的同一认定意见表述原则 | 第152-153页 |
(二)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分级制的统一与细化 | 第153-158页 |
(三)同一认定意见表述方式的合理性重构与考量 | 第158-160页 |
第四章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证据应用 | 第160-202页 |
第一节 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证据基础的厘析 | 第160-171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内涵 | 第160-164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属性 | 第160-161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 第161-163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明效力 | 第163-164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特点 | 第164-167页 |
(一)科学性与法律性互为统一 | 第164-165页 |
(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交融 | 第165-166页 |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互相依存 | 第166-167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诉讼使命 | 第167-171页 |
(一)扩充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的认知范畴 | 第167-168页 |
(二)弥补裁判者对专门知识的认识短板 | 第168-170页 |
(三)对其他证据证明效力的印证与补强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证据材料的审查 | 第171-184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审查现状及问题 | 第171-174页 |
(一)对笔迹同一认定意见认识存在一定偏颇 | 第171-172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查证核实流于形式 | 第172-173页 |
(三)缺乏专门性笔迹同一认定意见审查规则 | 第173-174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审查的域外考察 | 第174-179页 |
(一)专家证言可采性规则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5-177页 |
(二)意见证据实质性审查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7-178页 |
(三)意见证据交叉式询问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8-179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审查的应然构建 | 第179-184页 |
(一)明晰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审查规则 | 第180-181页 |
(二)强化对于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实质审查 | 第181-182页 |
(三)构建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交叉询问制度 | 第182-183页 |
(四)确立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证据补强规则 | 第183-184页 |
第三节 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冲突与调适 | 第184-202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冲突产生及源流 | 第185-189页 |
(一)现行制度运作模式引发的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 | 第185-186页 |
(二)同一认定内在特点引发的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 | 第186-187页 |
(三)鉴定人员认识不同引发的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 | 第187-188页 |
(四)趋利避害心理驱使引发的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 | 第188-189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对象与矛盾冲突 | 第189-195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主体的争议与矛盾 | 第190-191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客体的争议与矛盾 | 第191-192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标准的争议与矛盾 | 第192-193页 |
(四)笔迹同一认定方法的争议与矛盾 | 第193-194页 |
(五)笔迹同一认定结果的争议与矛盾 | 第194-195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解决的路径选择 | 第195-202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的法庭控制机制建构 | 第195-197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的重新鉴定机制建构 | 第197-198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的庭审质证机制建构 | 第198-199页 |
(四)笔迹同一认定意见争议的专家介入机制建构 | 第199-202页 |
第五章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保障基石 | 第202-232页 |
第一节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质量监控建构与完善 | 第202-217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监控的现状与意义 | 第202-206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监控的起步与现状 | 第202-204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监控的重要性意义 | 第204-206页 |
二、影响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的因素与考量 | 第206-211页 |
(一)制度性因素对于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的影响 | 第206-208页 |
(二)主体性因素对于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的影响 | 第208-209页 |
(三)客体性因素对于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的影响 | 第209-211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质量监控的实施性规则 | 第211-217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主体的资格能力监控 | 第211-212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材料的流转机制监控 | 第212-214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实施的鉴定过程监控 | 第214-215页 |
(四)笔迹同一认定依据的判断标准监控 | 第215-216页 |
(五)笔迹同一认定意见的报告出具监控 | 第216-217页 |
第二节 笔迹鉴定视域下的同一认定技术标准设计与匹配 | 第217-232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现状与意义 | 第217-221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实然状况 | 第218-220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重要意义 | 第220-221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结构性架设 | 第221-227页 |
(一)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建构原则 | 第221-223页 |
(二)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涵盖内容 | 第223-227页 |
三、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匹配与对策 | 第227-232页 |
(一)落实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有效制定与转化 | 第228-229页 |
(二)减少主观因素对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的影响 | 第229-230页 |
(三)最低性要求在笔迹同一认定技术标准中的设定 | 第230-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52-255页 |
后记 | 第25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