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20页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 本文写作意图和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页 |
五、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有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第一节 组织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理论 | 第20-25页 |
一、 组织经济学的缘起 | 第20-21页 |
二、 组织经济理论综述 | 第21-25页 |
第二节 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一、 农户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二、 分工与协作理论 | 第26-27页 |
三、 合作社理论 | 第27-28页 |
四、 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农村金融理论概述和研究动态 | 第29-34页 |
一、 国外四大主流理论 | 第29-32页 |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演进 | 第34-38页 |
一、 1979—1993: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初步重构 | 第34-35页 |
二、 1994—1996:三大农村金融机构并驾齐驱 | 第35-36页 |
三、 1997—2002:金融机构改革的多重效用叠加 | 第36-37页 |
四、 2003—2005:农村合作金融一支独秀 | 第37页 |
五、 2006 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方兴未艾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改革的突出特点和发展现状 | 第38-44页 |
一、 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二、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核心问题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高额交易成本背后的秘密 | 第44-61页 |
第一节 农民金融需求的个性与共性 | 第44-47页 |
一、 差异化的农民融资需求 | 第44-46页 |
二、 农民融资需求的共性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农民与金融机构交易的机制及成本风险分析 | 第47-57页 |
一、 信息搜集和处理成本 | 第47-48页 |
二、 贷款手续费用 | 第48-50页 |
三、 管理监察成本 | 第50页 |
四、 贷款风险 | 第50-53页 |
五、 机会主义及逆向选择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导致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源 | 第57-61页 |
一、 “社会化小农”与农村金融市场的矛盾 | 第57-58页 |
二、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探析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农民组织化——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的现实途径 | 第61-75页 |
第一节 农民组织创新与交易成本及风险的内化 | 第61-67页 |
一、 农民组织化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61-62页 |
二、 农民组织化的基本内涵 | 第62-67页 |
第二节 农民组织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及变化 | 第67-71页 |
一、 信息搜集和处理成本 | 第68页 |
二、 贷款成本 | 第68-69页 |
三、 管理监察成本 | 第69页 |
四、 贷款风险 | 第69-70页 |
五、 机会主义及逆向选择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农民组织化的成本—收益考量 | 第71-75页 |
一、 制度变迁理论及制度变迁成本 | 第72-73页 |
二、 农民组织化的成本约束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农民组织化与农村金融交易模式分析 | 第75-91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民组织化形式的演变 | 第75-81页 |
一、 传统社会农民的组织形式和特点 | 第75-76页 |
二、 建国以来农民组织形式的变迁 | 第76-80页 |
三、 现阶段农民组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交易模式及案例评析 | 第81-91页 |
一、 “农民+合作组织+多户联保+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2-83页 |
二、 “农民+合作组织+组织担保+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3-85页 |
三、 “农民+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5页 |
四、 “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5-86页 |
五、 “农民+合作组织+组织内资金互助”模式 | 第86-87页 |
六、 “农民+合作组织+合作金融+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7-88页 |
七、 “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组织+资金互助”模式 | 第88-89页 |
八、 “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机构”模式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视角: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91-105页 |
第一节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91-97页 |
一、 四大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供给能力偏弱 | 第91-94页 |
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仍有限 | 第94-95页 |
三、 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 第95-97页 |
第二节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总体思路 | 第97-105页 |
一、 三条基本原则 | 第97-98页 |
二、 以分工为导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98-105页 |
第七章 经验与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探察 | 第105-116页 |
第一节 美欧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 | 第105-107页 |
一、 美国 | 第105-106页 |
二、 法国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 | 第107-109页 |
一、 日本 | 第107-108页 |
二、 韩国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亚洲其他典型农业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 第109-112页 |
一、 印度 | 第109-110页 |
二、 印度尼西亚与孟加拉国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12-116页 |
一、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 第113页 |
二、 在农村金融市场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 第113页 |
三、 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113-114页 |
四、 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政策倾斜不可或缺 | 第114页 |
五、 立法规范是金融支农政策的基本保障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促进农村金融供求主体组织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116-133页 |
第一节 激发农村自身活力 | 第116-119页 |
一、 发挥乡土精英的独特优势 | 第116-117页 |
二、 以文化创新推动农民合作 | 第117-118页 |
三、 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 | 第118-119页 |
四、 促进农民组织之间的合作 | 第119页 |
第二节 发挥政府在农民组织化中的作用 | 第119-125页 |
一、 强化和规范立法 | 第120-121页 |
二、 各种政策的配套扶持 | 第121-123页 |
三、 有效服务与监管 | 第123-125页 |
第三节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政策支持 | 第125-133页 |
一、 加强法律规制,夯实法制基础 | 第125-127页 |
二、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外部运行环境 | 第127-130页 |
三、 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附录1:近年来国家关于发展农村金融的有关政策 | 第138-140页 |
附录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览表 | 第140-141页 |
附录3:江苏省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政策 | 第141-144页 |
后记 | 第14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