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单核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单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 单核细胞的分化 | 第13-14页 |
· 血单核细胞的异质性 | 第14-15页 |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15页 |
· 牛单核细胞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T 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T 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布与形态特点 | 第16页 |
· T 细胞的表面受体及其分类 | 第16-17页 |
· CD4 T 细胞的功能分化 | 第17页 |
· CD8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17页 |
· 牛γδ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 第17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原特征及其抗吞噬机制 | 第18-19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第19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传播 | 第20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断 | 第20页 |
·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 | 第20-2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牛单核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 | 第22-35页 |
· 材料 | 第22-26页 |
· 牛外周血 | 第22页 |
· 质粒和细菌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3-2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方法和步骤 | 第26-29页 |
· PBMCs 的分离 | 第26页 |
· 牛单核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 | 第26-27页 |
· 牛巨噬细胞的分化与培养 | 第27页 |
· 牛 PBMCs 分子免疫荧光标记 | 第27页 |
· 牛转录因子 PU.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牛 PBMCs 的分离及流式检测 | 第29页 |
· 牛单核细胞纯度鉴定 | 第29-30页 |
· 牛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形态比较 | 第30页 |
· 牛单核细胞及分化的巨噬细胞表面抗原表型分析 | 第30-31页 |
· 牛 PU.1 基因的克隆 | 第31-32页 |
· 重组质粒 pIRES2 DsRed-Express2-PU.1 酶切鉴定 | 第32页 |
· 细胞转染后 DsRed 基因的表达 | 第32-33页 |
· 细胞转染后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PBMCs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单核细胞的分化 | 第34页 |
· 牛转录因子 PU.1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牛淋巴细胞功能的测定 | 第35-40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牛外周血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35-37页 |
· DyLight 633nm 荧光染料标记抗体 | 第35-36页 |
· 牛 CD8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试验 | 第36页 |
· 牛 INF-γ的诱生及检测 | 第36-37页 |
·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3 头牛 CD8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力的检测及比较 | 第37-38页 |
· 3 头牛 PBMCs 合成 INF-γ的 ELISA 检测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反应 | 第40-47页 |
· 材料 | 第40-41页 |
· 牛外周血 | 第40页 |
· 菌种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41-43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复苏、培养、鉴定及保存 | 第41页 |
· 牛巨噬细胞的分化与培养 | 第41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牛巨噬细胞刺激 | 第41-42页 |
· DyLight 633nm 荧光染料标记 INF-γ | 第42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 CD8 | 第42页 |
· 牛 CD8T 细胞胞内 INF-γ的检测 | 第42页 |
· 牛巨噬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吞噬 | 第42-43页 |
· 牛巨噬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单核分化的巨噬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 | 第43-44页 |
· 牛 CD8 T 细胞胞内 INF-γ的检测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页 |
· 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激活巨噬细胞 | 第46页 |
· 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促进 CD8 T 细胞产生 INF-γ | 第46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逃避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炎症反应 | 第47-56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试验动物、菌种和血样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48-50页 |
· 人工诱导奶牛金黄色葡萄菌性乳腺炎 | 第48页 |
· 牛 PBMCs 和血浆的分离 | 第48-49页 |
· 牛乳中体细胞数检测及 LBP 检测 | 第49页 |
· 牛 PBMCs 总 RNA 提取及 RT 反应 | 第49页 |
· 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50页 |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DNA 甲基化在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中的调控 | 第56-61页 |
· 材料 | 第56-57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57-58页 |
· 细菌侵染及采样 | 第57页 |
· 组织 DNA 提取、亚硫酸氢盐修饰及直接测序 | 第57页 |
· 乳腺组织总 RNA 提取及 RT 反应 | 第57页 |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57-58页 |
·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58页 |
· 细菌侵染后 CSN1S1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的探测 | 第58-59页 |
· 细菌侵染后乳房内 CSN1S1 基因 mRNA 的表达水平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1页 |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