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 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根瘤菌的分类及特性 | 第14-15页 |
· 根瘤菌的共生结瘤 | 第15-16页 |
· 根瘤菌固氮效率的测定 | 第16-18页 |
· 解磷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根瘤菌诱变育种 | 第19-20页 |
· 土壤磷素营养及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 土壤磷素营养现状 | 第20-22页 |
· 解磷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 | 第22-24页 |
· 解磷微生物解磷机理 | 第24-26页 |
· 解磷微生物解磷能力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植物解磷促生菌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 | 第28-37页 |
· 微生物菌剂的种类 | 第28-29页 |
· 根瘤菌剂的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根瘤菌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5页 |
· 微生物菌剂保护剂与抑菌剂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7-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解磷根瘤菌的逐级分离筛选 | 第40-5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42页 |
· 供试材料 | 第40-41页 |
· 试验地概况及栽培条件 | 第41页 |
· 表面处理药剂和培养基 | 第41-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6页 |
· 根瘤的分离和表面消毒 | 第42页 |
· 固氮解磷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42-43页 |
· 根瘤菌的植株回接鉴定 | 第43-44页 |
· 解磷根瘤菌固氮能力的测定 | 第44-45页 |
· 解磷根瘤菌解磷及综合促生能力的测定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解磷根瘤菌的分离过程 | 第46-47页 |
· 解磷根瘤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47-50页 |
· 接种不同解磷根瘤菌对植株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根瘤菌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能力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解磷根瘤菌高效耐药突变株的诱变选育 | 第57-7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57-58页 |
· 回接植株材料 | 第58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62页 |
· 菌株产IAA 及溶磷能力的定量测定 | 第58-59页 |
· 溶磷耐药根瘤菌微波诱变条件的优化 | 第59-60页 |
· 高产IAA 耐药根瘤菌微波诱变参数的优化 | 第60页 |
· 高溶磷能力双耐药突变株的筛选 | 第60-61页 |
· 高产IAA 突变株的筛选 | 第61页 |
· 突变菌株结瘤固氮能力及占瘤率的测定 | 第61-62页 |
· 解磷能力的测定 | 第62页 |
· 选育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6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 微波照射强度对L-5 和RS-1 菌株诱变效应和致死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 L-5 高效解磷突变株的解磷能力 | 第64页 |
· RS-1 高效溶磷突变株的产IAA 能力 | 第64-65页 |
· 高效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65-66页 |
· 优良突变株与原始菌株促生能力的比较 | 第66-68页 |
· 各突变株系菌株纯培养物及回接根瘤的固氮酶活性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解磷根瘤菌高效突变株对植物的促生效应研究 | 第73-88页 |
· 试验材料 | 第73-75页 |
· 供试菌株及植物材料 | 第73-74页 |
· 培养基和Hoagland 营养液 | 第74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74-75页 |
· 试验方法 | 第75-77页 |
· 菌悬液制备 | 第75页 |
· 盆栽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 各处理植株的指标测定 | 第76-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5页 |
· 低磷条件下接种解磷根瘤菌对不同牧草生长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 低磷条件下接种解磷根瘤菌对不同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79页 |
· 低磷条件下接种解磷根瘤菌对不同牧草植株含磷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 低磷条件下接种解磷根瘤菌对不同牧草植株结瘤固氮能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 低磷条件下解磷根瘤菌和普通根瘤菌对苜蓿生长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 低磷条件下解磷根瘤菌和普通根瘤菌对苜蓿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 低磷条件下解磷根瘤菌和普通根瘤菌对苜蓿植株含磷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 低磷条件下解磷根瘤菌和普通根瘤菌对苜蓿结瘤固氮能力的影响 | 第84-85页 |
· 讨论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解磷根瘤菌剂及抗污染剂型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88-1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89-91页 |
· 供试菌株 | 第89页 |
· 植物材料 | 第89页 |
· 试剂和培养基 | 第89-90页 |
· 供试载体基质 | 第90页 |
· 载体基质原料的加工处理 | 第90-91页 |
· 试验方法 | 第91-97页 |
· 发酵培养液碳源的筛选 | 第91页 |
· 青玉米秸秆粉浸提液用于发酵菌液的可行性测试 | 第91-92页 |
· 基于根瘤菌培养代时和促生性能的抑菌剂浓度筛选 | 第92-93页 |
· 基于抑杂菌效果和菌剂对寄主植物种子萌发的抑菌剂浓度筛选 | 第93-94页 |
· 含抑菌剂解磷根瘤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94页 |
· 含抑菌剂菌液对寄主植物生长、结瘤及目标菌占瘤率影响的测定 | 第94-96页 |
· 固体基质载体吸附菌液量的优化 | 第96-97页 |
· 含抑菌剂固体菌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测 | 第97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9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5页 |
· 根瘤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 | 第97-98页 |
· 秸秆粉浸提液培养基(CSE)对解磷根瘤菌的液体和固体培养 | 第98-101页 |
· 不同基质载体及载菌液量下固体菌剂的活菌数和杂菌率 | 第101-102页 |
· 抑菌剂对菌株培养代时和解磷促生能力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抑菌剂对寄主植物种子萌发和菌液中根瘤菌存活率与杂菌率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 含抑菌剂菌液对寄主幼苗的生长、生理,结瘤数和目标菌占瘤率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 保存温度及抑菌剂对液体菌剂内活菌数和杂菌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基质载体、保存温度及抑菌剂对固体菌剂活菌数和杂菌率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 保存1a 后各类固体菌剂的含水量、菌剂粒径及外观 | 第115页 |
· 讨论 | 第115-122页 |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4-129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讨论 | 第125-12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项目来源 | 第153-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155页 |
导师简介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