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
页 |
· 引言 | 第12-13
页 |
· 降尺度的提出 | 第13
页 |
· 统计降尺度的提出和研究进展综述 | 第13-23
页 |
· 统计降尺度法的基本原理 | 第14
页 |
· 统计降尺度技术应用的基本假设 | 第14
页 |
· 统计降尺度的主要优缺点 | 第14-15
页 |
· 常用的统计降尺度方法 | 第15-17
页 |
· 统计降尺度法应用的一般步骤 | 第17-21
页 |
· 方差放大技术在统计降尺度法中的应用 | 第21-22
页 |
· 统计降尺度与动力降尺度的比较研究 | 第22-23
页 |
·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第23-24
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
页 |
第二章 利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大尺度气候与中国各区域气温之间的统计联系 | 第25-43
页 |
· 引言 | 第25-26
页 |
· 数据与方法介绍 | 第26-30
页 |
· 使用数据 | 第26
页 |
· 预报因子和预报区域的选择 | 第26-27
页 |
· 采用的统计降尺度方法 | 第27-29
页 |
· 检验方法 | 第29-30
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
页 |
· 预报因子对结果的总体影响 | 第30-33
页 |
· 模拟效果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34
页 |
· 预报因子对站点结果的影响 | 第34-36
页 |
· 特征向量对我国区域气温的影响 | 第36-38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8-43
页 |
第三章 利用统计降尺度法预估中国未来区域气温变化情景 | 第43-57
页 |
· 引言 | 第43-44
页 |
· 数据及方法介绍 | 第44-45
页 |
· HadCM3 模式结果的检验 | 第45-46
页 |
· HadCM3 模式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 第45-46
页 |
· HadCM3 模拟的地面温度和观测资料的比较 | 第46
页 |
· 统计降尺度法预估中国未来区域气温变化情景 | 第46-51
页 |
· 统计降尺度对当前气候条件下气温的模拟结果 | 第46-47
页 |
· 统计降尺度模式对我国未来温度变化情景的预估 | 第47-50
页 |
· 不同预报因子和不同预报因子区域的统计降尺度模式气温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0-51
页 |
· 统计降尺度与区域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1-55
页 |
· 统计降尺度模式与区域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1-54
页 |
· 统计降尺度和区域模式气温估计值的年际变化比较 | 第54-55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
页 |
第四章 利用多个统计降尺度模式预估中国未来区域气温变化情景 | 第57-64
页 |
· 引言 | 第57-58
页 |
· 数据及方法介绍 | 第58-59
页 |
· 多模式集成的年际变化 | 第59-61
页 |
· 多模式集成的空间分布 | 第61-62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4
页 |
第五章 利用统计降尺度法预估中国未来区域降水变化情景 | 第64-79
页 |
· 引言 | 第64
页 |
· 数据及方法介绍 | 第64-66
页 |
· 降水统计降尺度模式的标定 | 第66-67
页 |
· 预报因子场对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 | 第67-71
页 |
· 统计降尺度生成的区域平均降水量情景 | 第71-77
页 |
· 统计降尺度对当前降水气候的估计 | 第72
页 |
· 统计降尺度对未来各区域降水变化情景的预估 | 第72-74
页 |
· 统计降尺度与区域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74-77
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
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6
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81
页 |
· 讨论和展望 | 第81-86
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7
页 |
附图 | 第97-177
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已完成的论文 | 第177-178
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