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29页 |
一、判断绘画形与非似的若干维度 | 第10-19页 |
二、需要厘清的若干重要概念 | 第19-25页 |
三、在中西比较语境中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形似问题的意义 | 第25-29页 |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方面西方人有何判断 | 第29-34页 |
一、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事实判断 | 第29-31页 |
二、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价值判断 | 第31-33页 |
三、对西方人上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简单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历时性研究) | 第34-73页 |
一、从先秦至南北朝:努力追求形似的时期 | 第35-39页 |
二、从隋唐至宋代:逐渐偏向不求形似的时期 | 第39-53页 |
三、从元代至清代: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文人画繁荣的时期 | 第53-73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专题性研究) | 第73-139页 |
一、不成熟的早熟 | 第73-82页 |
二、主流倾向与非主流个案 | 第82-105页 |
(一) 绘画的主题 | 第83-96页 |
(二) 绘画的作者 | 第96-100页 |
(三) 受外来绘画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三、形似与非形似之间的中庸 | 第105-139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否支持绘画中物体的非形似 | 第139-172页 |
一、摹形仿真观念与形似 | 第140-144页 |
二、气韵生动观念与形似 | 第144-149页 |
三、追求基于形似之上的神韵之观念 | 第149-154页 |
四、形似与非形似方面的观念转型 | 第154-162页 |
五、重神韵与轻形似之观念 | 第162-172页 |
第五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差异的具体原因(媒质与工具) | 第172-194页 |
一、绘画的媒质 | 第172-181页 |
二、绘画的工具 | 第181-191页 |
(一) 书法的笔法入画 | 第181-189页 |
(二) 勾线填色的技法 | 第189-191页 |
三、对工具决定论的反驳 | 第191-194页 |
第六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作者与受众) | 第194-202页 |
一、绘画的作者 | 第194-200页 |
二、绘画的受众 | 第200-202页 |
第七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技法与风格) | 第202-283页 |
一、绘画创作中的笔法 | 第204-219页 |
二、绘画创作中的“诗画合一” | 第219-270页 |
(一) 何谓“小小的裂缝” | 第222-230页 |
(二) 从“小小的裂缝”看中西诗画关系之差异 | 第230-235页 |
(三) 中国诗与中国画如何做到“诗画合一” | 第235-267页 |
(四) 从“小小的裂缝”到“宽阔的鸿沟” | 第267-270页 |
三、绘画创作中的摹古 | 第270-283页 |
结语 | 第283-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3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301-305页 |
致谢 | 第305-306页 |
附件 | 第30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