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31页 |
一、论题研究的提出 | 第12-17页 |
(一) 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12-14页 |
(二) 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14-16页 |
(三) 经济公正的马克思主义视域 | 第16-17页 |
二、论题的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三、研究构想与方法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构想 | 第25-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论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2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9-31页 |
(一) 重点、难点 | 第29-30页 |
(二) 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一章 经济公正界说 | 第31-56页 |
一、经济公正的内涵和范畴 | 第31-37页 |
(一) 经济公正内涵 | 第31-34页 |
(二) 经济公正范畴 | 第34-37页 |
二、经济公正的基本特征 | 第37-41页 |
(一) 阶级性 | 第37-38页 |
(二) 历史性 | 第38-39页 |
(三) 相对性 | 第39-40页 |
(四) 发展性 | 第40-41页 |
三、经济公正的基本原则 | 第41-45页 |
(一) 互利原则 | 第41-42页 |
(二) 诚信原则 | 第42-43页 |
(三) 平等原则 | 第43-44页 |
(四) 程序原则 | 第44页 |
(五) 矫正原则 | 第44-45页 |
四、经济公正的实现条件 | 第45-51页 |
(一) 制度体系方面 | 第45-48页 |
(二) 经济活动方面 | 第48-51页 |
五、经济公正的评价标准 | 第51-54页 |
(一) 历史标准 | 第51-52页 |
(二) 主体标准 | 第52-53页 |
(三) 价值标准 | 第53-54页 |
六、经济公正和政治公正及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 | 第54-56页 |
(一) 经济公正和政治公正的关系 | 第54-55页 |
(二) 经济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关系 | 第55-5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正思想的基本要义 | 第56-79页 |
一、经济公正在于与生产方式相一致 | 第56-59页 |
(一) 生产力是根本依据 | 第56-58页 |
(二) 所有制关系决定基本内容 | 第58-59页 |
二、经济公正随历史发展而发展 | 第59-63页 |
(一) 经济公正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 第60-61页 |
(二) 经济公正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 | 第61-63页 |
三、经济公正是具有阶级属性的相对性概念 | 第63-64页 |
(一) 经济公正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观 | 第63-64页 |
(二) 经济公正体现统治阶级利益诉求 | 第64页 |
四、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公正掩盖实质的不公正 | 第64-71页 |
(一) 雇佣劳动制度奠定资本剥削劳动力的基础 | 第64-66页 |
(二) 劳动力买卖形式公正掩盖实质的不公正 | 第66-67页 |
(三) 公平交易是基于资本自由的公正 | 第67-68页 |
(四) 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是遮蔽方式 | 第68-69页 |
(五) 异化和剥削是经济不公正的极端表现 | 第69-71页 |
五、共产主义社会是经济公正的社会 | 第71-74页 |
(一) 社会主义社会应实现经济基本公正 | 第71-72页 |
(二) 共产主义超越一般经济公正 | 第72-74页 |
六、经济公正是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 | 第74-79页 |
(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74-75页 |
(二) 经济活动方式体现经济公正人本诉求 | 第75-76页 |
(三) 经济不公正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 第76-77页 |
(四) 经济公正确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77-79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公正思想的基本要义 | 第79-106页 |
一、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经济公正思想 | 第79-87页 |
(一) 实现"耕者有其田"是经济公正的基本要求 | 第79-82页 |
(二) 革命和处理好人民内部关系是实现经济公正的基本手段 | 第82-84页 |
(三) 公有制和国家对经济的有效管理是经济公正的根本保证 | 第84-86页 |
(四) 按劳分配是超越绝对平均主义和贫富差距的经济公正 | 第86-87页 |
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经济公正思想 | 第87-93页 |
(一) 社会主义是经济公正的基础 | 第87-90页 |
(二)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公正的根本前提 | 第90-91页 |
(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91-93页 |
三、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经济公正思想 | 第93-99页 |
(一) 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公正 | 第93-95页 |
(二)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 第95-97页 |
(三) 在确保效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公正 | 第97-99页 |
四、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经济公正思想 | 第99-106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 | 第99-101页 |
(二) 以有效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升经济公正水平 | 第101-103页 |
(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共同富裕之路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正审视 | 第106-136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公正进步 | 第106-109页 |
(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经济公正的物质基础 | 第106-107页 |
(二) 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催生经济公正意识和观念 | 第107页 |
(三)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的公正价值 | 第107-109页 |
(四) 集体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积极引导经济活动的公正方向 | 第109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正问题 | 第109-124页 |
(一) 经济制度体系层面的经济公正问题 | 第110-114页 |
(二) 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公正问题 | 第114-124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正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24-136页 |
(一) 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24-126页 |
(二) 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26-127页 |
(三) 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27-128页 |
(四) 市场制度体系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28-131页 |
(五) 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31-133页 |
(六) 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133-136页 |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经济公正探索与实践 | 第136-165页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经济公正诉求 | 第136-141页 |
(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状态 | 第136-138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 第138-139页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公正诉求 | 第139-141页 |
二、经济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 | 第141-144页 |
(一) 物质价值 | 第141-142页 |
(二) 主体价值 | 第142-143页 |
(三) 精神价值 | 第143-144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现经济公正的基本路径 | 第144-161页 |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144-147页 |
(二)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 第147-149页 |
(三) 探索按劳分配与生产发展协调互促模式 | 第149-153页 |
(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第153-157页 |
(五)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 | 第157-158页 |
(六)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第158-161页 |
四、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公正的前景展望 | 第161-165页 |
(一) 经济公正将受到普遍重视 | 第161-162页 |
(二) 经济公正将成为和谐世界的重要基础 | 第162-163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归将进一步凸显 | 第163-165页 |
结论 | 第165-1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后记 | 第172-173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情况 | 第173-17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