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分子插件 | 第11-14页 |
· 分子插件的概念 | 第11页 |
· 分子插件的设计与应用 | 第11-14页 |
· O-取代羟胺 | 第14-19页 |
· O-取代羟胺的合成 | 第14-15页 |
· O-取代羟胺的衍生 | 第15-17页 |
· O-取代羟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课题设计 | 第19-24页 |
· 设计思想 | 第19-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方案 | 第21-24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21-23页 |
· 生物活性测定 | 第23页 |
·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1-烷氧基-1-芳甲基-3-硝基胍(Ⅰ)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 | 第24-58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类杀虫剂 | 第24-30页 |
·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激动剂的结构特点 | 第24-27页 |
·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激动剂的作用机理 | 第27页 |
·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后膜激动剂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 新烟碱类杀虫剂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蜜蜂毒性 | 第30-31页 |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31-32页 |
· 硝基缩氨基胍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 目标化合物1-烷氧基-1-芳甲基-3-硝基胍(Ⅰ)的合成 | 第35-45页 |
· 合成路线 | 第35页 |
· 合成步骤 | 第35-45页 |
· 目标化合物Ⅰ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45-50页 |
· 杀虫活性测定 | 第45-48页 |
· 杀菌活性测定 | 第48-49页 |
· 对蜜蜂的毒性测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 合成部分 | 第50-54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图谱解析 | 第54-56页 |
· 生测结果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芳氧吡啶肟醚类化合物(Ⅱ)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 | 第58-72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 二芳醚氯吡啶(氯噻唑)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60-66页 |
· 合成路线 | 第60页 |
· 合成步骤 | 第60-66页 |
· 目标化合物Ⅱ的生物活性 | 第66-69页 |
· 杀菌活性测定 | 第66-67页 |
· 杀虫活性测定 | 第67-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合成部分 | 第69页 |
· 目标化合物Ⅱ的谱图解析 | 第69-71页 |
· 目标化合物Ⅱ的生物活性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含甲氧亚氨基苯乙酸酯肟醚类化合物(Ⅲ)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 | 第72-98页 |
· 引言 | 第72-74页 |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结构特点 | 第72-73页 |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73-74页 |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74页 |
·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 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 | 第74-87页 |
· 合成路线 | 第74-75页 |
· 合成步骤 | 第75-87页 |
· 目标化合物Ⅲ的杀菌活性 | 第87-89页 |
·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 试验方法 | 第87页 |
· 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3页 |
· 合成部分 | 第89-91页 |
· 谱图解析 | 第91-93页 |
· 目标化合物Ⅲ的杀菌活性 | 第93页 |
·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QSAR | 第93-97页 |
· 模型数据采集 | 第94页 |
· 构象的优化与叠合 | 第94页 |
· CoMFA和CoMSIA模型的建立 | 第94-96页 |
· 活性预测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E)-3-取代-5-(甲氧亚胺基)-1,5-二氢苯并[e][1,2]噁嗪-4(3H)-酮类化合物(Ⅳ)的合成、结构表征、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 | 第98-118页 |
· 引言 | 第98-100页 |
· 苯并噁嗪酮的生物活性 | 第98-99页 |
· 苯并噁嗪酮的合成方法 | 第99-100页 |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100页 |
· 实验仪器 | 第100页 |
· 主要试剂 | 第100页 |
· 目标化合物Ⅳ的合成路线 | 第100-101页 |
· 合成步骤 | 第101-108页 |
· 中间体S5的合成 | 第101页 |
· 中间体S6的合成 | 第101页 |
· 目标化合物Ⅳ的合成 | 第101-107页 |
· 目标化合物的单晶 | 第107-108页 |
· 目标化合物Ⅳ的杀菌活性 | 第108-110页 |
· 实验对象 | 第10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 测定结果 | 第109-11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 中间体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 目标化合物Ⅳ的合成 | 第111-112页 |
· 谱图解析 | 第112-113页 |
· 杀菌活性 | 第113-114页 |
· Topomer CoMFA | 第114-117页 |
· 模型数据采集 | 第115页 |
· 构象的优化与叠合 | 第115-116页 |
· Topomer CoMFA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附图及附表 | 第12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个人简介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