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 奶牛乳房炎概述 | 第15页 |
·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 第15-17页 |
· 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 | 第15-16页 |
· 临床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 | 第16-17页 |
·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第17-18页 |
· 病原微生物在乳头末端的定植和入侵 | 第17页 |
· 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和入侵 | 第17-18页 |
· 病原微生物引起奶牛乳房炎 | 第18页 |
·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 | 第18-19页 |
· 主要和次要病原菌 | 第18页 |
· 传染性和环境性病原菌 | 第18-19页 |
· 浅绿气球菌 | 第19-20页 |
· 乳房炎病原菌的基因亚型分析 | 第20-23页 |
·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 | 第21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型(RAPD) | 第21-22页 |
·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第22页 |
· 16S rRNA基因测序分型 | 第22-23页 |
· 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 | 第23-28页 |
· 乳头及乳导管的机械屏障作用 | 第23-24页 |
· 免疫细胞的防御作用 | 第24-26页 |
· Toll样受体 | 第26-27页 |
· 细胞因子在乳腺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7-2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浅绿气球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和基因分型 | 第30-51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 材料 | 第30-33页 |
· 方法 | 第33-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 浅绿气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40-41页 |
· 浅绿气球菌的菌落和菌体特征 | 第41-42页 |
· 浅绿气球菌的生化反应 | 第42-43页 |
· 浅绿气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 第43页 |
· 基于16S rRNA基因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43-45页 |
· 应用PFGE对浅绿气球菌基因亚型分析 | 第45-46页 |
· 应用RAPD对浅绿气球菌基因亚型分析 | 第46-47页 |
· 三种基因分型方法区分能力的比较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浅绿气球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系的影响 | 第51-72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 材料 | 第51-53页 |
· 方法 | 第53-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 浅绿气球菌对小鼠的致死率 | 第56-57页 |
· 浅绿气球菌对bMECs LDH释放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浅绿气球菌对bMECs黏附率和侵袭率 | 第58-59页 |
· 扫描电镜观察浅绿气球菌对bMECs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59-65页 |
· 透射电镜观察浅绿气球菌对bMECs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5-66页 |
· 革兰氏染色观察浅绿气球菌对bMECs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6-68页 |
· 讨论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浅绿气球菌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系后Toll样受体和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 第72-84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 材料 | 第72-73页 |
· 方法 | 第73-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 浅绿气球菌感染bMECs及药物治疗后Toll样受体mRNA的表达 | 第77-79页 |
· 浅绿气球菌感染bMECs及药物治疗后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 第79-81页 |
· 讨论 | 第81-83页 |
· 浅绿气球菌感染bMECs及治疗后Toll样受体mRNA的表达 | 第82页 |
· 浅绿气球菌感染bMECs及治疗后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浅绿气球菌小鼠乳房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疗效试验 | 第84-97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页 |
· 材料 | 第84-85页 |
· 方法 | 第85-8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 浅绿气球菌攻菌浓度的摸索 | 第88-89页 |
· 小鼠乳房炎造模临床症状观察及剖检结果 | 第89页 |
· 小鼠乳房炎造模后载菌量动态变化 | 第89-90页 |
· 小鼠乳房炎造模病理组织变化 | 第90-91页 |
· 小鼠乳房炎造模后乳腺组织匀浆中TNF-α的水平 | 第91-93页 |
· 浅绿气球菌感染小鼠乳腺的治疗试验 | 第93-94页 |
· 讨论 | 第94-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7-98页 |
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112页 |
附录1 奶牛乳房炎源性浅绿气球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1 | 第110-111页 |
附录2 奶牛乳房炎源性浅绿气球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2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介 | 第112页 |